網紅動物出名的方式千奇百怪,比如水熊蟲源自它的無堅不摧,藏狐秀出它的國字方臉,蜜獾愣到群諷獅王等等。而袋熊出名的方式很特殊,它們成為網紅靠的不是肉乎乎的長相,而是它們“屎”無前例的排泄物——方型便便!袋熊的大腸上有四個彈性較小的點,構成方塊的四個角,其余的部分彈性較大。袋熊的大便在腸道里,經歷脫水的過程中,就被捏塑成了方塊狀。
每個袋熊三套房
隨著袋熊風靡世界,人們又了解了它們其實還有一項出類拔萃的本領——打造地下宮殿。
世界上有三種袋熊,分別是普通袋熊(Vombatus ursinus),也叫塔斯馬尼亞袋熊,毛鼻袋熊(Lasiorhinus latifrons)和北部毛鼻袋熊(L. krefftii)。因為北部毛鼻袋熊非常稀少且和毛鼻袋熊相近,故下文該兩種統稱為毛鼻袋熊。
普通袋熊和毛鼻袋熊都酷愛打洞,但就論建筑工藝而言,毛鼻袋熊更堪比匠神赫菲斯托斯的水準!
打開Google Earth,在西澳大利亞的尤克拉西北45公里處,就能找到一個奇怪又神秘的“外星人基地”,平時這里荒無人煙,大概只有飛機才會從此地的頭上經過,但是在衛星掃描下,這里卻充滿了星羅棋布的挖掘痕跡,標志著地下無數洞穴的存在,而建造者就是我們的毛鼻袋熊!
它們建造的單個據點,通常由一到兩個地下臥室組成,前后有一長一短兩個通道通向地面,窩室四周是半敞開式的庭院,這里往往和其它毛鼻袋熊的地下據點相連,可供它們散步和通風。如果從天上鳥瞰,每個套間宛如一個碳原子四邊延伸的化學鍵。平均算下來,大約每只毛鼻袋熊可以坐擁2~3個套間,可以說是非常壕氣逼人了。
毛鼻袋熊的地下住所和人類的地下掩體如出一轍,在最上面是夯實的黏土,內部中空卻又完美分散四邊壓力。去過防空洞的朋友應該知道,這里面最大的特點就是冬暖夏涼,毛鼻袋熊的地下據點也是一樣,澳洲西部日夜溫差極大,一些統計數據顯示,在毛鼻袋熊的原生地有時候白天可達40℃而夜間只有2℃,可是即便在這樣的極端氣候中,袋熊地下宮殿的溫度基本只在14~26℃之間變化,愜意到令人每個毛孔都舒展開來(話說過年期間太冷了,好想進去住幾天……)。
拯救小動物的“地洞俠”
澳洲政府救災是否得當姑且不論,但毛鼻袋熊是否會主動迎請其它動物卻值得大書特書。事實上即便在非災荒年代,袋熊巢穴也是常有它族光顧,巖袋鼠(Petrogale spp.)、草原袋鼠(Bettongia spp.)、石龍子(Scincidae),甚至小藍企鵝(Eudyptula minor)等都是袋熊地下巢穴的常客。不過這些小動物都是主動入住,并非主人邀請。袋熊還是不喜歡家里賓客滿堂的,只是無奈豪宅太大,門總是看不緊。
在一次長達兩個月的攝像記錄中,毛鼻袋熊的地下宮殿被小藍企鵝光顧了27次,而黑足巖袋鼠(P. lateralis)甚至停留了1795次!!這些喧賓奪主的家伙,已經比毛鼻袋熊自己都要走動得多了,推測這是為了躲避捕食者。
對于一些小動物,譬如石龍子之類的,袋熊并不太介意。而像一些較大的動物,諸如赤狐、野狗等等,袋熊就較為不爽,在袋熊巢穴中發現過它們的碎骨,可見這里曾經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產權爭奪”。但在“不受歡迎的客人”名單中,最令袋熊厭惡的卻是袋熊同類!袋熊的通道經常彼此交叉,不過它們通常是老死不相往來,極為生動地演示了“同行是冤家”的生物共性。
然而凡事不可誅心而論,雖然胖嘟嘟的袋熊并非人們想象的那么無私博愛,但客觀上它們的地下宮殿的確拯救了不少將被大火吞噬的生命,在此我們依舊要為它們打call!比心!!
本文是物種日歷特約稿件,作者是@灰照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