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桃小食心蟲(Carposina niponensis)俗稱“鉆心蟲”,屬鱗翅目果蛀蛾科。主要為害蘋果、桃、梨、棗、山楂等果樹。主要分布在北方,在華北每年發生1-2代,以老熟的幼蟲在寄主樹干周圍3-15厘米深的土層內結繭越冬。
形態特征:成蟲全體灰褐色,復眼紅褐色,前翅前緣中央處有一個近似三角形的藍黑色大斑,翅面散生一些灰白色鱗片,后緣有一些條紋;后翅灰色,緣毛長,淺灰色。卵橢圓形,中央隆起,表面有皺褶,初產時橙色,后變橙紅色或鮮紅色;近孵化時為暗紅色。幼蟲頭黃褐色,全體桃紅色,初齡幼蟲黃白色。蛹黃褐色或黃白色,羽化前變為灰黑色。越冬繭扁圓形,由幼蟲吐絲綴合土粒而成,質地緊密;夏繭紡錘形,端部有羽化孔,質地疏松。
桃小食心蟲成蟲
食心蟲卵
桃小食心蟲幼蟲
為害特點:以幼蟲蛀果為害。幼蟲孵化后蛀入果實,蛀果孔 常有流膠點,不久干涸呈白色蠟質粉末。幼蟲在果內串食果肉,并將糞便排在果內,幼果長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形成“豆沙餡”果。幼蟲老熟后,在果面咬一直徑2~3mm的圓形脫果孔,蟲果容易脫落。
桃小食心蟲為害桃果流膠癥狀
桃小食心蟲為害桃果“豆沙果”癥狀
桃小食心蟲為害桃果內部癥狀
發生規律:桃小食心蟲在遼寧每年發生1~2代,在河北、山東則多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作繭越冬,絕大多數分布在樹干周圍1m范圍,5~250px深的表土中。
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蟲從越冬繭鉆出,6月中旬為出土盛期,雨后出土最多,在地面吐絲綴合細土粒作夏繭并化蛹。
成蟲多在夜間飛翔、不遠飛,無趨光性。常停落在背陰處的果樹枝葉及果園雜草上、羽化后2~3天產卵。卵多產于果實的萼洼、梗洼和果皮的粗糙部位,在葉片背面、果臺、芽、果柄等處也有卵產下。第一代孵化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蟲孵化后,在果面爬行不久,一般從果實胴部啃食果皮,然后蛀入果內,先在皮下串食果肉,果面出現凹陷的潛痕,造成畸形果。第2代孵化盛期在8月中旬左右,孵化的幼蟲為害至9月脫果入土作繭越冬。
1年發生4-5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干裂縫及樹皮下結繭越冬。3月份化蛹,4月中旬產卵在桃、李子梢上。
1代幼蟲:4月下旬–5月下旬為害桃梢、李子。
2代幼蟲:5月下旬 –6月中下旬為害李子、桃梢和杏、山楂果實。
3代幼蟲:6月下旬 –7月中下旬為害桃梢為主,一部分為害早熟的梨果、核桃嫩梢。盛期在7月上旬。
4代幼蟲:7月下旬 –8月中下旬主要為害核桃、梨、蘋果、李子、山楂嫩梢及果實。
5代幼蟲:9月中上旬 –10月份主要為害果實。
1-3代主要為害蘋果樹和桃樹、李子樹新生嫩梢,一般7月中旬后才轉移到其它果樹為害。
4-5代蛀食核桃、蘋果、山楂、李子的果實及秋稍。
防治方法:
樹盤覆地膜。成蟲羽化前,可在樹冠下地面覆蓋地膜,以阻止成蟲羽化后飛出。第1代幼蟲脫果時,結合壓綠肥進行樹盤培土消滅一部分夏繭。果實受害后,及時摘除樹上蟲果和拾凈落地蟲果。
樹上噴藥防治卵和初孵幼蟲,可在卵果率達1%-2%時,同時發現極少數卵已孵化蛀果,果面有果汁流出時,立即噴藥防治。可用藥劑: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蟲苯甲酰胺、滅幼脲、氯蟲.高氯氟(微囊懸浮劑)等藥劑交替進行噴霧防治。
桃小食心蟲的兩個防治關鍵時期:
一是越冬幼蟲出土盛期(即第一次誘到桃小食心蟲成蟲時)開展地面防治;
二是初孵幼蟲鉆蛀前(誘蟲高峰期)噴霧防治。
防治時間是日均溫度15℃以上,6月份~7月份第一次有效降雨后18天后,參照作物是胡麻頂上一枝花時,很準確。每7~15天防治兩次,藥劑選菊脂類或阿維菌素,甲維鹽等防治。
此外,7月下旬以后,適時防治二代幼蟲。桃小食心蟲,可以在鉆蛀前用甲維鹽,四氯蟲酰胺,茚蟲威,氯蟲苯甲酰胺,蘇云金桿菌,康寬等交替使用噴霧防治。
生物防治:利用性誘劑誘殺雄成蟲,保護和利用桃小甲腹繭蜂寄生幼蟲防治。
物理防治: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安裝殺蟲燈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