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一詞在公元3世紀中國的三國時期就已出現。當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進攻陳倉時,魏國守將郝昭就用火箭焚燒了蜀軍攻城的云梯,守住了陳倉。不過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頭后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后用弓弩射至敵方,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火箭。

火藥發明以后,很快應用于軍事,出觀了一系列火藥武器,其中之一便是火箭。中國古代科學家最早運用火藥燃氣反作用力原理制造火箭,中國古代火箭有箭頭、箭桿、箭羽和火藥筒四大部分。火藥筒外殼用竹筒或硬紙筒制作,里面填充火藥,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導火線。點火后,火藥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后噴射,產生向前的推力。其實這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火藥筒相當于現代火箭的推進系統;鋒利的箭頭具有穿透人體的殺傷力,相當于現代火箭的戰斗部;尾端安裝的箭羽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相當于現代火箭的穩定系統;而箭桿相當于現代火箭的箭體結構。

中國古代火箭“一窩蜂” 

明代后期創制了“火龍出水”等二級火箭。這種火箭已經應用了火箭并聯(4個火藥筒)、串聯(兩級火箭接力)原理。它既可以射向天空,也可以用于水戰。它用于水戰時可在水面上飛行數公里遠。這是最早問世的二級火箭,在明代后期出版的《武備志》、《火龍經》等兵書中都有記載,比現代的二級火箭要早300多年。此外,當時還創制三種可返還可回收的二級火箭“飛空沙筒”,把古代火箭技術推向高級階段。

火龍出水

大約在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中國的火藥與火箭等火器技術傳到了印度、阿拉伯,并經阿拉伯傳到了歐洲。

古代火箭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與現代理論和探索相結合,最終發展成為現代火箭。


古代火箭長啥樣?它的發射原理是什么?

圖文簡介

“火箭”一詞在公元3世紀中國的三國時期就已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