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健康科普編輯,前段時間接連看到了好幾則醫生在工作崗位上猝死的新聞,心里著實有點沉重。
12 月 12 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主任醫師陳培,因“爆發性心肌炎”醫治無效去世,終年 49 歲。
12 月 16 日,復旦大學腫瘤醫院放療科醫生楊立峰,因過度勞累引發室性逸搏猝死,年僅 39 歲。
12月20日,上高縣人民醫院腫瘤科副主任石君,因突發疾病醫治無效去世,年僅38歲。
短短9天,就有3位醫生將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永遠留在了工作崗位上。
“猝死”這個話題,又被拉到了我們的視線之內。
加不完的班、趕不完的項目、看不完的書、還不完的房貸車貸,不論你是什么身份,似乎總有一個理由讓你忙得停不下來,忙得顧不上自己的身體。
本以為自己年輕能扛,誰知道,扛著扛著,和死亡居然只剩一線之隔。
這幾個信號出現,是身體快要透支了
1. 心臟、胸口不適
經常感到心慌、心悸、胸悶、喘不上氣,出現胸口壓榨痛、甚至瀕死感。
2. 短暫性意識喪失、暈厥
頻繁頭暈、頭痛,出現短暫性的意識喪失、甚至暈厥。
3. 身體各部位出現異常的疼痛
無明顯誘因出現反復牙疼,左臂、左肩、后背部疼痛,上腹部疼痛,疼痛時可以伴有惡心、嘔吐、大汗淋漓等癥狀。
4. 其他
面色蒼白、煩躁不安、惡心、嘔吐、休息后疲憊不能緩解等。
避免猝死,我們能做什么?
1. 休息!休息!休息!
雖然過勞死≠猝死,但大部分悲劇都發生在身體極度疲憊,得不到休息的時候。
當身體感到疲憊后,別以為自己是超人,能硬扛,一定要抽空休息一下,哪怕只有十分鐘。如果出現了上文說到的癥狀,更要提高警惕,及時休息、及時就醫。
金山銀山,都比不上生命健康。
2. 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習慣
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增加猝死的風險。
飲食上,少吃一些煎炸燒烤、腌制類等“重口味”食物,限制油、鹽、糖的攝入。
多吃新鮮蔬果,葷素合理搭配。
日常生活中,堅持適當的身體鍛煉,戒煙戒酒,多喝水,想上廁所及時去,別總是用力大便、憋尿。
堅持定期體檢,身體不舒服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3. 學會急救知識
當我們看見有人在眼前突然倒下時,應該怎么做?
是大聲向周圍人呼救?還是迅速撥打120等待專業人員救助?
都需要做,但還不夠。
想將人搶救回來,最重要的是利用好倒下后的“黃金4分鐘”。
① 什么是“黃金4分鐘”?
人的心臟停止跳動超過4分鐘,腦細胞就會發生不可逆性的損害,救治的存活率也大大降低。
反之,心跳驟停4分鐘之內開始搶救,存活率則高得多。
因此,碰上有人心跳驟停的情況下,前4分鐘的救治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也被稱為救援的“黃金4分鐘”。
② 如何抓住“黃金4分鐘”
非專業人員,沒有專業設備,“黃金4分鐘”里我們除了打120,還能做什么呢?
答案是:心肺復蘇。
有數據顯示,心跳驟停后越早開始心肺復蘇,救治成功率越高。
▲ 心跳驟停一分鐘之內開始心肺復蘇,成功率超過90%;
▲ 4分鐘之內開始,成功率約為50%左右;
▲ 超過6分鐘才開始心肺復蘇,成功率驟降至10-20%;
▲ 超過10分鐘才開始,成功率不足1%。
③ 心肺復蘇怎么做?
關于心肺復蘇,有幾個要點大家記好:
· 快
發現有人暈倒盡快判斷是否出現心跳驟停;確定心跳驟停后盡快開始胸外按壓;按壓時速度要快,保證每分鐘至少120次。
· 準
找準按壓位置,沒有專業人員的情況下,按壓兩側乳頭連線的中點即可;按壓過程中盡量配合人工呼吸,按壓和呼吸的比例為30:2,即每按壓30次,人工呼吸2次。
· 狠
按壓時如果力度太輕,則起不到應有的效果,正確的做法是按壓時讓胸壁下降5cm左右。
本文由《中國家庭醫生》雜志社&科普中國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