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yī)曉護 的第 2196 篇文章
諸葛亮在我們心目中,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通曉天文地理,簡直整個世界都在他掌控之中。可就是這樣一位偉人,他卻不能掌控自己的健康。54歲時,他的生命如搖曳在七丈原夜風中微弱的七星燈一樣帶著遺憾戀戀不舍地熄滅了。回顧他的一生,既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傳奇,又有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的氣魄,更有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的悲壯。 他的一生可謂是奮斗的一生,殫精竭慮的一生。正是這年復一年的奮斗,日復一日的的操勞一點一點侵蝕他健康的肌體,使生長不正常的細胞失去了有效的監(jiān)督,最終惡變?yōu)榭膳碌陌┘毎淌闪怂纳?/p> 癌細胞?有點搞笑吧?諸葛亮得的是癌癥?沒錯,他得的正是胃癌。 在五丈原時,諸葛亮已經(jīng)積勞成疾,身體嚴重虛弱,可是此他仍然“并日而食”——飲食極其不規(guī)律。即使他此時已達到了工作狂的狀態(tài),依然給自己不斷加壓,“臣安敢不竭盡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乎”,“臣雖肝腦涂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與此同時,兩位大將又相繼隕命,更給他以沉重的打擊,此時他身體內(nèi)免疫系統(tǒng)幾乎處于癱瘓狀態(tài),增生異常的胃粘膜細胞趁機發(fā)動政變,搖身成為癌細胞,開始了肆無忌憚地進攻。 在當時的醫(yī)療條件下,諸葛亮也無力回天,“吾心昏亂,舊病復發(fā),恐不能生矣”。不僅如此,他最強大的對手司馬懿敏銳地感覺到諸葛亮那顆將星正逐漸變得黯淡,因此在諸葛亮派人給他送女人衣服之際,只是很輕松地問:“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愚頓的使者竟然說:“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shù)升。”由此司馬懿得出結論,“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果然,不出數(shù)月,諸葛先生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我們在循著出師表回顧諸葛亮的一生,看看胃癌到底如何吞噬了這樣一位偉人。“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二十七歲以前,諸葛亮隱于田園,身體健康精神愉悅。然而一個人的介入,改變了他的一。劉備三顧茅廬,讓他離開了恬適淡定的田園生活,走上了并不為人看好的處于劣勢的劉氏集團CEO的崗位。 在受命之初便面臨困境,“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之下,他每天只能“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就在此時他身體的健康平衡被打破了,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部放棄,健康的天平開始一點一點向不健康的一方傾斜。 胃腸不僅是消化器官,也是感情器官,當人體處于焦慮狀態(tài)緊張時,胃部的血液供應減少,胃腸蠕動減弱,而胃酸分泌增多,尤其再加上吸煙的因素這種情形就更加嚴重。食物長時間停留在胃內(nèi)(本來正常人四到六個小時胃內(nèi)所有的食物就可以排空),不停地刺激著胃粘膜,同時增多的胃酸得以浸透平時很侵蝕的胃粘膜的保護屏障,進一步加重胃粘膜上皮細胞的損傷。長此以往,不斷正常更新的胃粘膜細胞發(fā)生了紊亂,如果此時從飲食、情緒等各方面注意,不正常的細胞會被及時清除掉。直至五丈原,最后一根稻草徹底壓倒他。 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雖然有很高的智商,但是健商卻很低——不能掌控自己的健康。我們可以從如下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01 自我保健意識 看諸葛亮每天連最基本的吃飯、睡覺都不規(guī)律,這項的得分不會太高。 02 健康知識 依他的博學這項肯定會得高分,只可惜他有豐富的健康知識卻不用于實踐。 03 生活方式 每日“并日而食”,“食物甘味”,因此這項也低分。 04 精神狀態(tài) “夙興夜寐,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可以看出他每日生活在焦慮之中。 05 生活技能 大家肯定會說他身為一國丞相,事業(yè)當然很成功,其實我覺得不然。在大的方面,當年南征時,諫議大夫王連他說勸說:“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鄉(xiāng);丞相秉鈞衡之重任,而自遠征,非所宜也。”但他卻說:“南蠻之地,離國甚遠,人多不習王化,收復甚難,今當親去征之,可剛可柔,別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在小的方面,“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好的戰(zhàn)略家,卻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正是由于他管理上的失誤,導致蜀中無大將,這樣他工作的壓力就更大了,為了此時他為了減輕壓力,就只能給自己增加更多的工作量,在工作中忘卻壓力,最終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直到他的身體被癌細胞吞噬為止。 因此一個健康的人,首先應該有自我保健的意識,把健康把握在自己手中,然后把獲得的健康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合理統(tǒng)籌安排工作和生活,如列寧所說,“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 王海龍 主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