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日的21點16分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自主研制的全新載人航天器天宮一號發射成功!此后,天宮一號分別與后續發射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完成對接,突破了中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2018年4月2日8點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入大氣層,其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天宮1號空間實驗室全長10.4米,艙體結構最大直徑3.35米,設計質量8500千克。天宮1號為兩艙結構,分為實驗艙和資源艙。

天宮1號空間實驗室結構圖

實驗艙為密封結構,為航天員提供基本模擬地面大氣環境的條件以及必需的工作和生活設施,擁有約15立方米的航天員自由活動空間。與載人飛船相比,天宮1號為航天員提供的可活動空間大大拓展,能夠同時滿足3名航天員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對接任務完成后,航天員進入實驗艙工作、訓練,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動、睡眠等也都在這里進行。實驗艙內設睡眠區(包括航天員睡眠所用的睡袋)以及能使航天員保持骨骼強健的健身區。

實驗艙前端安裝異體同構周邊式(導向瓣內翻)對接機構,用于與載人飛船對接,對接后形成密封通道,航天員經此通道進出空間實驗室。對接機構還具備對接后支持供電和總線并網的能力,能夠進行氣、液補加。實驗艙前端還安裝有十字靶標、激光反射器、CCD遠場標志器、CCD近場標志器、空空通信天線、艙外攝像機等交會對接測量和通信設備,用于與飛船進行交會對接。

資源艙位于后部,為直筒構型的非密封艙段,艙外安裝太陽能電池帆板,艙內主要安裝發動機和推進劑貯箱以及環控氣瓶等設備。資源艙為軌道機動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并控制飛行姿態。天宮1號電源分系統的所有設備(太陽能電池帆板除外)都在資源艙內。天宮1號控制系統中6個控制力矩陀螺也在其中。控制系統的用途是在天宮1號與飛船進行交會對接的過程中,對天宮1號進行精確的姿態控制。

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圖文簡介

2011年9月2日的21點16分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自主研制的全新載人航天器天宮一號發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