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1940年 1月,中共中央決定在1939年 5月確立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的基礎上,組建延安自然科學院。1940~1942年,年過花甲的老一輩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1877-1968)任院長。毛澤東稱他為“堅強的老戰士”,朱德稱他為“當今一圣人”。


徐特立是十分稱職的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他在當時延安《解放日報》副刊“科學園地”創刊號上撰文稱:“科學!你是國力的靈魂;同時又是社會發展的標志。所以前進的政黨必然把握著前進的科學。”


這段話言簡意賅,振聾發聵,字字珠璣,擲地有聲!深刻地闡明了科學與國力、社會、政黨之間的內在關系,至今仍有現實指導意義。


徐特立還說:“自然的規律是必然的。科學!你替人類服務也只能循必然的途徑。”


徐特立又說:“沒有實際的理論是空虛的;同時沒有理論的實際是盲目的。所以學科與術科是科學不可分離的兩個方面。”而科學研究、科學教育和經濟建設“三位一體才是科學正常發育的園地。”


以上這些徐老在80年前所寫的文字,其真知灼見,令我在80年后的今天讀起來仍然感到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徐特立明確指出:“科學在中國園地上發展不過是近二十年的事。”


我們知道,“科學”這個詞匯,不是中國所固有的,中國同科學這個詞最為接近的是“格致”。《禮記·大學》有“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致誠正”是本,“修齊治平”是末,格物致知是實踐出真知,格致者,科學也。


科學這個詞首次引進中國,是101年前,被毛澤東稱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的陳獨秀在1919年1月《新青年》六卷一期上撰文,提出了“德先生”(Democracy )和“賽先生”(Science ),并說“我們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從而舉起了民主與科學的大旗。


“賽先生”作為這場運動的大將,沖擊了數千年的封建文化統治、破除了教條與迷信的束縛,極大地解放了國人特別是青年人的活力。


“賽先生”到中國,帶來巨大的變化,可概括為“四科”: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五四”之后為“四科”而努力奮斗、取得成功者比比皆是。1930年代到1940年代,國難當頭,但在自然科學領域和社會科學領域,都出現了一批出色的學者。他們正是秉承了科學精神,并傳遞給下一代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如陜甘寧邊區、晉察冀邊區,在艱苦的戰爭年代里,取得了自己獨具特色而又有優勢的科技發展的偉大成就。


延安自然科學院,既從事科學研究,又搞科學普及和科學教育工作。它設有大學部和中學部。大學部設有物理、化學、地礦和生物四個系,學制三年。為適應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需要,該院還建立機械實習廠、化工實習廠、化學實驗室和生物實驗室等,學院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干隊伍,在配合陜甘寧邊區經濟建設方面作出了貢獻。中學部則分為預科和初中兩個部分。1940年春至1945年冬,全校師生員工共約300人。1943年秋后,延安自然科學院與魯迅藝術學院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學。抗日戰爭勝利后,自然科學院遷至張家口、建屏、井陘,改名為晉察冀邊區工業學校。1952年改建為北京工業學院,1988年易名北京理工大學,已發展為國內一流的理工科大學。


延安自然科學院在當時既是進行自然科學教學的最高學府,又是進行自然科學學術活動的中心,許多學科的學會都設在這里;院內建立了一幢科學館,許多學術報告會、討論會、專題講座都在這里進行。徐特立積極提倡學術思想自由,大力開展學術問題討論。徐特立認為,這是推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高等學校、科研機關工作迅速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延安自然科學院,開創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高等自然科學教育與研究的先河,走出了一條中國共產黨興辦高等科學技術教育與研究的道路,從而在中國近、現代自然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


今天,了解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日戰爭時期艱難困苦的環境條件下,致力科學技術教育與研究,學習和繼承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科學工作者開拓、創新、積極、探索、勇于進取的科學精神和崇高理想,對促進我國現代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研究員)

科學!你是國力的靈魂

圖文簡介

徐特立是十分稱職的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他在當時延安《解放日報》副刊“科學園地”創刊號上撰文稱:“科學!你是國力的靈魂;同時又是社會發展的標志。所以前進的政黨必然把握著前進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