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趁熱吃”三個字,有無盡的迷思。


趁熱吃早已成為溫暖的代名詞,對家人說,增進親情;對朋友說,拉近友情;對愛人說,鞏固愛情。


剛沏好的熱茶、剛出鍋的餃子、涮鍋里咕嘟咕嘟滾燙的涮肉……趁熱喝上一口、吃上一口,才有暖暖的感覺……

有時我們可能認為“趁熱吃、趁熱喝”,是在保護腸胃。但實際上這“趁熱吃”的背后,隱藏了不少的健康危機。




01食道和胃的后知后覺


很多喜歡吃燙食的人,認為吃東西沒有燙燙的感覺,怎么知道是在吃飯呢?怎么能叫吃爽了呢?再說食物吃到嘴里燙,但是趕緊咽下去就感覺不到燙了啊。

圖文無關 ▲圖/pixabay

其實,相比于嘴巴和皮膚,食管和胃對溫度并不敏感,就算被燙到了,也沒太大感覺。食管和胃往往被燙傷后,還不知道。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吞咽困難、食道狹窄了,去檢查才發現食道癌了。


每一口燙嘴的食物,都會對食管、胃帶來一次傷害,而且你卻毫不知情。


02多熱才算燙呢?


我們食管的表面,覆蓋著嬌嫩的黏膜,食物的溫度對它有很大影響:10℃~40℃最合適;50℃~60℃勉強能耐受;65℃以上,會造成燙傷。

如果食用的時候,有“燙嘴”的感覺,就說明這個食物的溫度超過70℃,這就屬于燙食了。


圖文無關 ▲圖/pixabay


03“粘膜生氣了”后果很嚴重

把滾燙的食物送進嘴里,送進食道,我們身體上的粘膜和肌肉受到高溫的炙烤,也會受到損傷。

雖然身體消化道的修復能力驚人,但食管在長期反復多次的“損傷-修復-損傷-修復-損傷”的循環過程中,就會引起口腔或食管的慢性創傷和炎癥,從而增加食道癌變的風險。

圖文無關 ▲圖/網絡


  • 食道

由于食道“反應遲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過多過久食用燙食,黏膜受到刺激,就會逐漸引發口腔潰瘍、食道潰瘍和食道炎等問題。

  • 牙齦

除了食道外,食物太燙,牙齦會被燙傷。可還來不及修復,又一批燙食進口了。長期下去,牙齦就會用潰瘍來抗議了。

  • 癌癥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在最新出版的《柳葉刀·腫瘤學》雜志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飲用65℃以上的熱飲,會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

2019年3月,一項發表在《國際癌癥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的超大規模研究,又一次實錘認證這個理論:喝熱茶(熱水),患癌風險翻倍。



04涼一涼不會鬧肚子


趁熱吃,也吃不出食物的美味,涼一下,口感會好一些。只要溫度適中,一般是不會出現腸胃不舒服、鬧肚子等現象的。

吃東西、喝水,我們的嘴唇剛好能感覺到它是溫的,這就是最適宜的。


圖文無關 ▲圖/pixabay


心急別貪“燙”
記得提醒給你關心的人~

【本文內容來源食研所(shiyansuo-cma),食研所專注于食物科普,生活常識以及餐飲文化的挖掘與普及,歡迎加入我們一起探索】


一句「趁熱吃」,毀了多少中國人的胃

圖文簡介

中國人對“趁熱吃”三個字,有無盡的迷思。但實際上這“趁熱吃”的背后,隱藏了不少的健康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