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

  通過基因檢測技術和基因大數據對比分析,可以對唾沫樣本中人體細胞的基因信息進行檢測,評估孩子的運動天賦、音樂天賦、記憶天賦、近視風險等多項個性特質,以此獲得一份“天才兒童培養說明書”。

  辟謠:

  “基因”是生命科學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是遺傳物質的載體,是一段段定位在細胞染色體上的核苷酸序列。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基因的序列和表達調控模式,決定了人們的生長發育和與遺傳有關的健康狀況。上世紀八十年代,美英等國提出了人類基因組計劃,歷時十多年后,科學家終于完成并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和初步分析結果。

  基因檢測技術的醫學用途

  基因檢測是通過血液、其它體液或細胞對DNA進行檢測的技術,是取被檢測者脫落的口腔黏膜細胞或其它組織細胞,擴增其基因信息后,通過特定設備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檢測,預知身體患疾病的風險,分析它所含有的各種基因情況,從而使人們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從而通過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避免或延緩疾病的發生。

  目前,科學家鑒定了許多與高血壓、哮喘、類風濕性關節炎、肺癌、前列腺癌等相關的基因位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這些疾病的遺傳和發病機制。特別是在某些與基因高度相關的遺傳性疾病的鑒別上,比如唐氏綜合癥、地中海貧血等,取得了傳統方法無法比擬的效果。

  不應成為“現代算命”依據

  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的大幅下降,基因檢測逐漸從生物醫學實驗室走向臨床,走近普通大眾生活。在“基因檢測可以預測疾病”“基因檢測可以發現孩子天賦”等“盛名”之下,不少機構也紛紛推出相關服務。事實上,人的天賦具體由哪些基因決定、如何決定,以目前的科技水平還沒辦法給出準確解答。【1】

  現在消費級的基因檢測,從積極的角度看,除了滿足部分的娛樂需求以外,更多的只能起到心理安慰作用。然而,基因檢測是一把雙刃劍【2】,對于一些消極的結果,如果受檢測者作出過激的反應,效果可能適得其反。比如,如果所謂基因檢測顯示“數學能力不行”,難免讓受檢測者灰心喪氣,失去學習的動力和勇氣。一些疾病風險預警盡管可以促使消費者更加注意個人健康,但如果產生“易患某種疾病”的心理陰霾,顯然會影響日常生活質量。

  而且個人消費級的基因檢測目前缺乏公認的行業標準,對于同一個檢測項目,可能因為不同機構選擇檢測的基因位點及分析的數據庫和角度不同,導致檢測結果不一樣,使得這份基因檢測報告的結論缺乏準確性。人類基因組擁有兩萬多個基因,目前研究得較為透徹的只占很小一部分,且大多與疾病相關。很多相關實驗研究性的結論還只是基于小鼠等動物實驗,而且國內基因檢測報告的數據庫很多都是基于歐美人群的基因研究,這些結論能否直接應用在中國人身上,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

  孩子未來的發展是受多因素影響的,除了受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也與孩子自身生理、心理和大腦認知等因素相關。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教育效應的實驗。研究小組來到一所普通的小學,對校長和教師說明要對學生進行“發展潛力”的測驗。他們在6個年級的18個班里隨機抽取了部分學生,然后把名單提供給任課老師,并鄭重地告訴他們,名單中的這些學生是學校中最有發展潛能的學生,并再三囑托教師在不告訴學生本人的情況下注意長期觀察。8個月后,當他們回到該小學時,驚喜地發現,名單上的學生不但在學習成績和智力表現上均有明顯進步,而且在興趣、品行、師生關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一現象被稱為“期望效應”。研究者認為,這是由于教師期望的影響。由于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

  人體有著極為復雜的機能,許多疾病都無法明確是否是多種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單從基因檢測就定下孩子的未來,忽略孩子成長環境與自身等因素,是不科學的。

  關注子女教育,歸根結底還要遵循教育規律,以成熟教育觀念引導孩子選擇正確的成長方向。把天賦當成宿命,并迷信現有技術條件下對天賦的基因檢測,恐怕只會把孩子引向錯誤的成長路徑。

  參考文獻:

  【1】安文,基因檢測成了“算命神器”?[N].中國質量報,2018-04-19(004).

  【2】王鐘的,別把天賦基因檢測當成高科技算命[N].科技日報,2019-03-22(007).

  【3】Suzanne Sniekers等人,《Nat Genet》【J】,2017年,49卷7期,第1107-1112頁

  【4】Robert Plomin等人,《Nat Rev Genet》【J】,2018年,19卷3期,第148-159頁

  【5】Robert Plomin等人,《Perspect Psychol Sci》【J】,2016年,11卷1期,第3-23頁

  辟謠專家:崔曉嫻,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技師

  復核專家:周艷秋,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管技師

一滴唾液定孩子未來?這個玩笑開得有些大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