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是我國所特有的一種食肉目動物,身體為黑白兩色,很多人都喜歡大熊貓,喜歡它憨態可掬的樣子。可是我從小對大熊貓就沒啥感覺,就算去動物園也不會去熊貓館。

讓我真正關注到它們的,是一只叫“盼盼”的大熊貓。

盼盼是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吉祥物。那年我才6歲,電視上時常出現盼盼的身影,街上也有很多盼盼形象的廣告,甚至還有“熊貓環島”這樣的地名。2008年奧運會的吉祥物中,也有一只叫“晶晶”的熊貓。

年輕的讀者,你們見過這只熊貓不?

在海外,大熊貓也成了中國元素的代表。它和中國功夫相結合就有了夢工廠的《功夫熊貓》系列和暴雪《魔獸世界》的熊貓人。不過功夫熊貓里有一處錯誤——阿寶的尾巴是黑色的,但現實中熊貓的尾巴都是白色的(雖然經常沾泥和便便被染成黑色)。

熊貓?貓熊?

我曾經看到過這么一條新聞,說“大熊貓”這個叫法是誤傳,這種動物實際上叫大貓熊。誤傳的原因是這樣的:

1940年代在重慶展出大熊貓標本時,由于當時科技界的書寫習慣是從左往右,名牌上寫的“貓熊”;但中文閱讀習慣從右往左,念的時候就變成了“熊貓”,這錯誤的名字就傳開了,而且現在中國臺灣也只有貓熊,沒有熊貓。

說得有鼻子有眼兒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分類學上大熊貓屬于熊科,而貓熊這個名字似乎更符合動物名稱的規則,故而應該叫大貓熊。并且譚邦杰先生編著的《哺乳動物分類名錄》中亦使用了“大貓熊”的稱謂。

后來我經過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發現“熊貓”這個名詞在191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中就已出現,1936年出版的老版《辭海》亦有收錄——但這里的熊貓是指小熊貓

這是因為最先被發現的實際上是小熊貓,而“panda”或者“熊貓”一詞就是指小熊貓。英語中本無panda一詞,這詞源于尼泊爾語音譯;也沒有小熊貓和大熊貓之分,熊貓就是長尾巴橙色毛皮的一種動物

后來戴維神父在中國四川發現了一種“黑白熊”,在他的筆記中記載,當地人稱這種動物為“白熊”。后來標本寄回髮國,時任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愛德華茲教授經過研究認為,這種動物和之前發現的熊貓(如今的小熊貓)棲息地重合,且食性相同都吃竹子,另外前肢也都有6個指頭,“偽拇指”這一結構都是腕骨的延伸,為了方便抓握竹子而形成的,故而它們應該有親緣關系,于是認定新發現的黑白熊的也是一種熊貓。后來為了區分兩者,就有了“大熊貓”和“小熊貓”。

之前提到1915年已有詞典收錄熊貓一詞,而貓熊一詞出現則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后。所以應是先有熊貓,再有貓熊

其次在中國臺灣1980年出版的《辭海》中,只有熊貓詞條,而無貓熊的詞條,1981年出版《重編國語詞典》亦是如此。反而1991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才把熊貓列為正條,貓熊列為副條。可見貓熊這一說法在中國臺灣也是有爭議的。

吃素的也不一定是“善茬兒”

大熊貓是一種奇特的動物,它屬于食肉目,但它卻是不折不扣的“素食主義”者,因為它的食物中90%以上都是竹子——這就很奇怪。而且竹子這玩意兒,可是出名的沒營養,竹桿中超過90%都是各種木質素和纖維素,根本就沒啥營養物質,所以以竹子為食物的動物,就不是很多。

對此我曾經看過幾種假說。比如竹子數量多分布廣,吃這玩意兒的動物又少,大熊貓為了避免和其他動物競爭,就選擇了吃竹子;還有研究顯示,大熊貓在大約420萬年前由于基因的突變,失去了感覺鮮味的能力,吃肉和吃竹子一個味兒了,自此就開始吃竹子了(打獵多累啊);也有說竹林里可以避開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比如劍齒虎等,生活比較安全,就捎帶手吃起了竹子。

當然上述這些都是假說,真相是什么可能連大熊貓自己也不知道了,畢竟已經過了上百萬年。我只是做一下猜想:

也許數百萬年前,有那么一群大熊貓的祖先,由于某種原因來到了竹林,它們被不明原因的困到了竹林中。原本和熊一樣雜食的大熊貓的祖先,不得不在資源匱乏的竹林中生活。原本能偶爾吃肉的它們,現在只能忍饑挨餓,不得已就啃啃竹子。

后來,經過一代一代的生存選擇,它們又失去了味覺,徹底變成了吃啥都一個味道。慢慢地就演化成為今天以竹子為主食的大熊貓了。

當然這些只是我膚淺的猜想。

動物園的英雄“保安”

大熊貓看起來又懶又笨,人畜無害的,就連WWF對大熊貓的介紹寫到:“這是一種和平的、吃竹子的動物。”所以有人就覺得它是戰五渣,萌生了調戲一下的想法

這想法可真要不得——曾經有一只叫“古古”的大熊貓在北京動物園,四次!四次教了愚蠢的藍星兩腳獸如何做人。

北京動物園大熊貓古古的故事,值得單獨一篇文章來講。

雖然大熊貓是吃素的,但人家可是貨真價實的食肉目熊科的成員,只要遇見肉就絕對不會錯過。只是因為行動比較緩慢,也就只能捉下竹鼠或者吃些腐肉。而且,大熊貓常年嚼竹子,練就出了熊科第三的咬合力,雖然攻擊大型獸類可能力不從心,但是啃筍嚼竹牙配合大力金剛掌這兩招武林絕學,吊打廢柴智人還是綽綽有余的。

歷史上野生大熊貓在野外與豹、豺以及棕熊等多種猛獸在棲息地有重疊,但這些猛獸一般只對兩歲以下和年老體弱的大熊貓個體造成威脅,畢竟健康的成年野生大熊貓體重可以超過100千克,也不是好惹的。

再想想你,一介無爪牙之力,筋骨之強的藍星兩腳獸,放到大熊貓面前真就是白給的貨,所以即便是到了動物園熊貓館,也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黑白胖子的明天會更好嗎

很長一段時間里,大熊貓在人們心中就等同于“瀕危”、“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在2016年時,因為中國在保護大熊貓方面做出的努力,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在緩慢上升,所以IUCN下調了大熊貓的受威脅狀態,從“瀕危”改成了“易危”。目前,已有將近2000只野生大熊貓分布在四川、陜西和甘肅三省的秦嶺、岷山等六個山系中。

但大熊貓種群的未來并不樂觀。

首先棲息地雖然廣,但實際上各棲息地面積并不大,加起來也就一個半北京市那么大。而且各個棲息地并無連接,大熊貓被分隔為不能交流的數個獨立種群。這種情況短期內可能影響不大,但長此以往,也許突然出現的流行病就會讓某個種群全軍覆沒……保護大熊貓的根本,還是對于棲息地的保護

202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吉祥物前些天被確定為一只叫“蓉寶”的大熊貓,我國是大熊貓的故鄉,而四川又是大熊貓的家園,用大熊貓做吉祥物可以說名歸實至。現在我也有些喜歡上這種萌萌噠又有些神秘的家伙了。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6年第5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二豬。

胖達:在動物園做保安是一種什么體驗?

圖文簡介

大熊貓是我國所特有的一種食肉目動物,身體為黑白兩色,很多人都喜歡大熊貓,喜歡它憨態可掬的樣子。可是我從小對大熊貓就沒啥感覺,就算去動物園也不會去熊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