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植物感興趣,踏入養花的巨坑。養花雖不是什么登天的難事,但每人的空閑時間、園藝知識和養花地點都不同,越是心儀的花兒可能越難伺候,最后陷入種啥死啥的深淵,令人灰心。今年又流行佛系,全民皆佛,于是佛系養花應運而生。

所謂佛系養花,皮相是次要,甚至不需要。第一要好活,不限容器,不限水土;第二要低養護甚至不養護;第三不能貴,即死即換,不心疼。
最常見的室內小型放置類觀賞植物,如同家具一般,早已和室內環境融為一體,有時甚至都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十年前我剛接觸單反時,選了家里的一盆植物作為首次拍攝對象,拍完后才想起——咦,這盆吊蘭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我的第一張單反作品,吊蘭。圖片:霜天蛾
宋朝無名氏的《瑞鷓鴣》 里有兩句詩:“忍犯冰霜欺竹柏,肯同雪月吊蘭蓀。”這會給人一種錯覺,覺得吊蘭是中國古代蘭花的一種。但詩里的“吊”其實是動詞,意為慰問,“蘭蓀”指的也不是蘭花,而是菖蒲一類的香草。
吊蘭雖然不是蘭花,但漢語里帶“蘭”的植物中,吊蘭與蘭花的關系算是近的。吊蘭所在的天門冬科與蘭科都在天門冬目下。
全世界有近200種吊蘭屬植物,分布于非洲、亞洲、澳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也有4種,分布于華南和西南少數幾個省。但吊蘭本尊Chlorophytum comosum并非國產,而是廣泛分布于非洲熱帶地區和非洲南部,生長于森林中的潮濕谷地或多石的懸崖上。
吊蘭最大的特點當然是“吊”(四聲),它們的花葶[tíng](地上無莖植物從地表抽出的無葉花序梗)比葉子還長,向下懸垂,會在初夏開出兩三朵不起眼的六瓣小白花
花葶也可看作是一種纖匍枝,其先端會長出幼葉,形成小植株。小植株接觸到土壤,就會長出不定根,成為新的植株。生長于懸崖上的吊蘭,花葶可向下懸垂達50cm,其無性繁殖的能力顯然更適應環境。
吊蘭的通用英文名是spider plant,或spider ivy,指它的花葶細長懸垂,好似蜘蛛的長腿。它最好玩的一個俗稱是hen and chickens,可能是指它的母株周圍懸掛小植株,好像母雞周圍的小雞。吊蘭的種加詞comosum意思是“多毛的”,指的也是小植株的細小葉片。
非洲南部原住民,如恩古尼人,把這種“母雞小雞”的特性用于醫藥和巫術,他們認為吊蘭對孕婦、母親和嬰兒有保護作用。原住民常在母親和孩子的房間里擺放吊蘭,吊蘭根浸水也用于內服。
“以形補形”的樸素思想,乃是全人類共有的。
吊蘭是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室內盆栽植物之一,市面上絕大多數的吊蘭來自兩三個花葉品種,純綠葉品種顯然不受歡迎。順便一說,吊蘭的屬名Chlorophytum意為“黃綠色的植物”,野生吊蘭是純綠的,這個屬名反而和花葉栽培品種更配。
吊蘭不同花葉品種的葉子花紋顏色往往相反,很好辨認,如金邊吊蘭C. comosum 'Variegatum'的葉子有黃白色的邊緣,中間綠色,花葶也是綠色;金心吊蘭C.comosum 'medio-pictum'的葉子邊緣綠色,中間黃白色,花葶也是黃白色。
吊蘭不算是什么特別好看的植物,哪怕是養殖狀態好的花葉品種,其觀賞性也一般,它適合放置或懸掛在高處,其懸垂的花葶在垂直方向上有一定的美化作用。但如開頭所說,吊蘭是一種非常適合佛系養花的植物,它能耐受各種種植條件:你可以水培,可以從樓下隨便挖點爛泥,也可以用精心調配的、最符合它原生環境的微酸性泥炭土來種植。
吊蘭也沒什么嚴重的病蟲害(雖然曾見到美國白蛾在啃它),它唯一的問題可能是怕冷,理論最低耐受溫度是2℃,但我也曾見過被遺忘在零下12℃的室外、土壤里插滿煙頭,后來卻成功越冬的吊蘭,這就是佛系的勝利
出于一些詭異的不可抗力影響,有些植物越是被精心呵護,小命就越短;而越是放任不管,它長得就越好。網上有很多吊蘭養殖教程,但大多數無法被成功復制粘貼。
我有一位同事,嚴格按照教程飼養吊蘭,但屢養屢死,屢死屢養,我在職的7年內共養死過11盆吊蘭。但不歸她管的那棵插滿煙頭、抗過零下12度的吊蘭卻茍活至今。所謂佛系養花便是如此吧,如果同意的話,請轉發給你那位養死過吊蘭的朋友吧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作者@霜天蛾


那些養死綠蘿的朋友們,你試過吊蘭嗎?

圖文簡介

養花雖不是什么登天的難事,但每人的空閑時間、園藝知識和養花地點都不同,越是心儀的花兒可能越難伺候,最后陷入種啥死啥的深淵,令人灰心。今年又流行佛系,全民皆佛,于是佛系養花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