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維坦按

我們都知道,目前解釋宇宙起源最廣泛的理論是大爆炸。而基于大爆炸理論,我們很容易根據思維的慣性去想當然地推測宇宙的形狀,得出“宇宙是一個球體”的結論——宇宙似乎沒有任何理由去表現出某種非對稱性。

這是每一個正在探尋客觀真相的思索者都極力繞開的“邏輯舒適區“。即便宇宙真是一個球體,我們也需要用足夠的證據來證明這一結論,而非想當然。就目前而言,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很遠。

當我們說一個物體的形狀,是默認在一個三維空間模型中進行表述。但又有很多科學家告訴我們,宇宙遠不止3個維度,所以我們又如何去理解一個高于三維的空間中的形狀?形狀和維度的數量應該是怎樣的關系。如有可能,請指教。

近日,《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雜志發表了一篇頗具爭議的論文。論文質疑了宇宙學標準理論預測的“宇宙是平的”,認為宇宙應該是像球體一樣,是彎曲、閉合的。論文作者重新分析了主要的宇宙學數據集,認為這一數據支撐封閉宇宙論的確定性足有99%——哪怕仍有其他證據可以表明宇宙是平坦的。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19-0906-9)

羅馬第一大學的亞歷山德羅·梅爾奇奧里(Alessandro Melchiorri)指出,這里所提到的數據是普朗克太空望遠鏡對古代光的觀測結果,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CMB,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他認為這一數據“顯然指向一個封閉的宇宙模型”。他和曼徹斯特大學的埃莉奧諾拉·迪·瓦倫蒂諾(Eleonora di Valentino)、牛津大學的約瑟夫·希爾克(Joseph Silk)共同撰寫了這篇論文。他們認為:宇宙微波背景數據表明,宇宙是封閉的;這和其他支撐宇宙平坦論的數據間的不一致,是一種“宇宙危機”,需要“重新思考”。

但普朗克望遠鏡背后的科研團隊在2018年的分析中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宇宙學家安東尼·劉易斯(Antony Lewis)表示,宇宙微波背景數據中有些特定特征會被迪·瓦倫蒂諾等人當作封閉宇宙論的論據,這只是單純的數據意外——這也是最簡單的解釋。劉易斯和其他專家指出,他們已經仔細研究了這個問題和數據中的有關疑點。

(arxiv.org/abs/1807.06209)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宇宙學家格雷姆·艾迪生(Graeme Addison)并沒有參與普朗克的分析和該論文的研究,他表示:“毋庸置疑,這些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人們在如何解釋這些現象上會產生分歧。”

宇宙是平的嗎?如果在太空中并排發射兩束光,它們是將永遠保持平行,還是在封閉的宇宙里最終交叉、回到它們開始的地方?問題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宇宙的密度如果宇宙中所有物質和能量(包括暗物質和暗能量)加起來的密度,剛好能讓向外膨脹的能量和向內的引力達到平衡,那宇宙就會在所有方向上平坦延伸。

宇宙膨脹說是有關宇宙誕生的主流理論,它認為宇宙是平坦的。從21世紀初開始,各種觀察結果表明,我們的宇宙幾乎是平坦的,它的密度也必然處在這種臨界密度范圍之內。這個臨界密度范圍是可以計算得出的,為每立方米空間中約有相當于5.7個氫原子的物質,其中大部分物質都是不可見的。

普朗克望遠鏡通過測量過去138億年中宇宙微波背景光穿過宇宙時發生的偏折或是“引力偏折”(gravitationally lensed),來衡量宇宙的密度。宇宙微波背景的這些光子在前往地球的過程中遇到的物質越多,發生的偏折就越多,它們的方向就無法清晰地反映出它們在早期宇宙中的起點。

這種現象表現在數據中,就是一種模糊效果,可以消除光空間模式中的某些波峰和波谷。在新的分析中,宇宙微波背景的大量偏折表明,宇宙的密度可能大概要比臨界密度高5%,平均密度約為每立方米6個氫原子,而不是5.7個氫原子。較高的密度會讓引力作用占據上風,讓宇宙成為一個封閉的整體。

普朗克的科研團隊注意到,多年前光線的偏折效應要比之前預期的更大。在去年發布的針對完整數據集的最終分析中,異常現象是最為明顯的。如果宇宙是平坦的,考慮到數據的隨機統計波動,宇宙學家預計宇宙曲率的測量值將落在0的一個“標準差”范圍之內。

但普朗克團隊和該論文的作者都發現,宇宙微波背景的數據偏離了足有3.4個標準差。如果宇宙真的是平的,那這就是一次很大的“偶然事件”,大約相當于擲硬幣時連續11次正面朝上。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還不到1%。普朗克團隊將這一測量結果歸因于偶然,或者說是歸因于某種無法解釋的效應,這種效應和額外物質效應(effect of extra matter)一樣,模糊了宇宙微波背景光。

也有可能,宇宙真的是封閉的。迪·瓦倫蒂諾等人指出,封閉的宇宙模型可以解釋宇宙微波背景中的其他異常發現。例如,研究人員會測量來自天空不同區域的宇宙微波背景光的顏色變化,以此推斷宇宙關鍵成分的數值,如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數值。奇怪的是,當他們用于比較的區域大小發生變化時,他們得到的答案也會發生變化。迪·瓦倫蒂諾等人指出,如果用封閉的宇宙模型重新計算這些數值,它們就不會有什么不同了。

紐約布法羅大學(University at Buffalo)的宇宙學家威爾·金尼(Will Kinney)認為,封閉宇宙模型的這種好處“非常有趣”。但他同時也指出,在宇宙微波背景光中看到的變量大小帶來的差異,很可能只是一種統計起伏,或是一種會影響偏折測量的、無法識別的誤差。

宇宙學的標準理論中,有六種關鍵特性用來描述宇宙,這就是所謂的“ΛCDM”宇宙模型(以暗能量——用希臘字母Λ表示——和冷暗物質命名)。ΛCDM宇宙模型只用6個參數就可以準確描述宇宙的幾乎所有特征。根據ΛCDM宇宙模型,宇宙是不存在任何曲率的,宇宙是平坦的。

“重點并非宇宙是封閉的。重點是數據之間的不一致性。

——羅馬第一大學的亞歷山德羅·梅爾奇奧里

迪·瓦倫蒂諾等人的論文有理有據地指出,我們可能需要在ΛCDM模型中添加第7個參數,來描述宇宙的曲率。這個參數可以改善光偏折測量中數據的擬合度。

但其他宇宙學家認為,在把這種反常看得過于嚴重,給ΛCDM模型增加第7個參數之前,我們必須要考慮到ΛCDM模型正確情況下的所有其他情況。當然,我們也可以專注在這一個反常的現象上,就像連續11次擲硬幣都正面朝上一樣,堅持說這個模型有問題。但宇宙微波背景這個數據集如此龐大,就像擲數百次乃至數千次硬幣一樣。很難想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會隨機地遇到連續11次正面朝上。物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別處效應”(“look elsewhere” effect)。

研究人員還指出,大多數其他測量都不需要第7個參數。還有第二種方法,可以通過測量來自天空中四點的光線間的相關性,來收集宇宙微波背景的空間曲率;這種“偏折重建”(lensing reconstruction)的測量也表明宇宙是平坦的,并不需要增加第7個參數。

重子振動分光鏡勘測調查對宇宙信號(即重子聲學振蕩,baryon acoustic oscillations)的獨立觀察結果也表明,宇宙是平坦的。普朗克在2018年的分析中將偏折測量結果和其他兩個測量結果結合在一起,得出空間曲率的均值為0,標準差為1。

迪·瓦倫蒂諾等人認為,將這三個不同的數據集放在一起會掩蓋一個事實,即不同的數據集實際上是不一致的。梅爾奇奧里在郵件中寫道:“重點并非宇宙是封閉的。重點是數據之間的不一致性。這表明目前我們的模型與真實宇宙并不完全一致,我們還漏掉了一些東西。”換句話說,ΛCDM模型是錯誤的,或是不完整的。

本文在創作過程中也咨詢了其他的研究人員,他們都認為,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宇宙是平坦的。艾迪生說,“考慮到其他測量結果,普朗克數據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存在,統計起伏是最顯而易見的解釋。它可能是由普朗克分析中一些不夠精確的地方導致的,也可能完全是噪聲起伏或是隨機偶然事件。但無論是哪一種,我們都沒有理由把這種封閉宇宙模型當真。”

但這并不是說,現有的宇宙學宏圖中就沒有缺失的碎片。ΛCDM模型預測出的宇宙當前膨脹率似乎就是錯的,這一點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就是所謂的哈勃常數問題(Hubble constant problem)。但是,宇宙封閉論并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事實上,增加曲率這個參數只會讓膨脹率的預測結果變得更差。除了要否定普朗克的異常偏折測量結果之外,我們也沒有理由相信宇宙是封閉的。

金尼表示:“時間會證明一切,但我個人并不為此感到擔心。”他并不擔心宇宙微波背景數據中曲率的問題。“它和那些被證明毫無意義的反常現象并沒有什么不同。”


文/Natalie Wolchover

譯/楊睿

校對/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www.quantamagazine.org/what-shape-is-the-universe-closed-or-flat-20191104/

本文基于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楊睿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宇宙到底是圓的還是扁的?

圖文簡介

我們都知道,目前解釋宇宙起源最廣泛的理論是大爆炸。而基于大爆炸理論,我們很容易根據思維的慣性去想當然地推測宇宙的形狀,得出“宇宙是一個球體”的結論——宇宙似乎沒有任何理由去表現出某種非對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