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個新聞,酒鬼酒旗下一款“54度500ml老酒鬼酒”被代理經銷商實名舉報,稱其中檢出甜蜜素,并出具了3份國內有檢測資質機構的檢測結果。
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酒鬼酒檢出甜蜜素,很可能是有利于健康的!
首先,甜蜜素所謂的健康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本身甜蜜素沒啥可怕的,能作為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安全性當然很好。
白酒中檢出的甜蜜素含量少之又少,通常在百萬分之幾的水平,遠遠低于甜蜜素在其他食品中的用量。
比如甜蜜素在配制酒和飲料中的使用限量是0.65克/升,而本次所謂的“舉報”是0.384毫克/升,差了1700倍。
而且酒精的健康危害也遠遠大于酒里的其他成分,連塑化劑的風險都被它甩在十萬八千里之外,更何況甜蜜素呢?
如果因為“檢出”甜蜜素,導致人們不喝或少喝酒,可不就是有利于健康了嗎?
說完安全性,再說說酒里有甜蜜素是否合規。
首先,白酒檢出甜蜜素,不存在“超標”這個說法,也不存在“不得檢出”的說法。
甜蜜素未被批準用于傳統固態釀造的白酒,也就是不能主動添加。
如果有添加的行為就是違規,和添加量沒有關系。
以往出現甜蜜素的主要是小酒廠或者個體經營的散酒,加甜蜜素掩蓋白酒雜質帶來的苦澀感,產生回甘的感覺,冒充好酒。
但是像酒鬼這樣的大廠家,不太可能頂風作案。
大企業中招的原因可能主要有兩個。
一是產能不夠,從小酒廠收散酒,小酒廠偷偷添加,導致甜蜜素帶入。
二是白酒調香用的香精香料中添加了甜蜜素,而酒企購買的時候也不知道,導致不知情的情況下帶入。(可能還有糖精鈉等其他甜味劑)
當然,如果酒企對甜蜜素等容易出問題的指標加強監控,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問題。
但無論如何,這和主動添加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最后,說說這次酒鬼酒被舉報的花邊故事。
據稱,上述經銷商舉報的是2012年塑化劑事件前的庫存產品,這就很有意思了。
白酒是特殊的食品,甚至有些人買來保值、增值。
之前曾經出現過一批西鳳酒被檢出塑化劑的事件,就是因為投資收益沒有達到預期,于是藏家要求退貨,而商家不肯退,然后就找媒體造輿論施壓。
最后的結果,西鳳愿意原價回購。
這次的甜蜜素事件會不會也有類似情況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后類似事件說不準還會出現,畢竟老酒里也留著老問題。
只不過我覺得奇怪,為啥這次不說塑化劑的問題呢?按理說2012年之前的酒,這個指標更容易出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