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朱萼梅,可能大家會感覺比較陌生,不過它跟圣誕節有著密切的關系。
朱萼梅可不是梅 朱萼梅屬于合椿梅科(Cunoniaceae)朱萼梅屬(Ceratopetalum)。合椿梅科并不原產于中國,甚至在北半球都很少見,主要種類分布于南半球(以大洋洲和南美最為集中)。這個科沒有什么著名的植物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與它親緣關系最近的科是酢漿草科(Oxalidaceae)——俗名“三葉草”的各種酢漿草(Oxalis spp.)和水果陽桃(Averrhoa carambola,也就是楊桃)是其中的代表。 朱萼梅屬離我們就更遠了。這個屬總共有九種植物,全部產自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今天的主角朱萼梅(Ceratopetalum gummiferum)就是其中的模式種。它產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New South Wales,首府是悉尼),是當地常見的一種木本植物,可以是灌木,也可以長成小喬木。 朱萼梅的枝條頂端會生出大型、白色的花序。它的花比較小,遠看像一堆密集的白珍珠,近看是五個瓣的小白花。不過這五個“瓣”可不是真正的花瓣,實際上是花萼,真正的花瓣很小,在靠近花中央的位置,細裂成絲狀。對于它的傳粉過程來說,花瓣已經微不足道了,主要還是靠顏值高的花萼吸引昆蟲。 朱萼梅的花期,常常在人們視線之外就悄無聲息地結束了,真正受到關注的是它的果期。朱萼梅的花萼有五個條形的裂片,在花后一直存在,而且還會隨著果實的成長而變大,就像果上帶了五個輕薄的翅膀,不但長個頭,還變顏色。 在十二月前后,也就是澳大利亞的夏季時節,正是朱萼梅的果熟期,所有花萼都變成鮮艷而耀眼的紅色,顏值更勝于花期的白色。如果你住在悉尼地區,此時會發現很多地方都有它的身影,山坡上、森林邊,甚至是私人小院里,紅通通的果序掛滿樹梢,像開滿了紅花一樣。 果實成熟后,五個翅膀(花萼裂片)會慢慢失去水分,變得更干、更薄。之后,掉落的果實就可以靠翅膀乘風飛去,飄落到新的地方生根發芽,長成下一代植株。 圣誕就是紅配綠 在北半球的歐洲,圣誕節正值隆冬,少數常綠的、頗有幾分姿色的植物都會被人們拿來當作裝飾圣誕節的材料,比如歐洲冷杉(Abies alba)或歐洲云杉(Picea abies)用做圣誕樹,果實艷紅的歐洲枸骨(Ilex aquifolium)被編成花環,果實晶瑩剔透的白果槲寄生(Viscum album)被收集成束,擺在室內作為裝飾。 遠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人,就要在溫熱的夏天過圣誕節了。不過這些歐洲移民們沒有忘記過節的傳統習俗,也會在當地找一些“紅紅火火”的植物做裝飾。在朱萼梅的原產地新南威爾士州,它就榮幸地被入選了。 朱萼梅在當地有個俗名叫“新南威爾士圣誕樹”(New South Wales Christmas bush)。由于它的果期比較長,紅色的果序可在掛在樹上長達幾個月,尤其是圣誕節前后顏色最為靚麗,即便剪下枝條掛在花瓶里,也能擺放很久而不褪色,所以它成了當地頗受歡迎的花材,同時也是歐洲枸骨和白果槲寄生在那里的替代品。 當地還有同屬的另一種植物——無瓣朱萼梅(Ceratopetalum apetalum)。它是高大喬木,可以長到二十多米高,果序同樣是紅色的,結果量也很大,但由于樹太高不好取材,就沒有被用作“圣誕樹”,在當地是良好的建筑和家具用材。 此外,當地還有一種吃貨朋友喜愛的合椿梅科植物——紅椿李(Davidsonia pruriens)。它的新生葉是紅色的,與香椿(Toona sinensis)的新生葉很像(但不能吃),極具觀賞價值;果實成熟時是藍色的,可以吃,有點像李子,又稱“戴維遜李”(Davidson’s plum),不過生食味道不佳,可以做成果醬或釀成酒。 還有更多“圣誕樹” 其實為了過圣誕、選圣誕樹,土澳人民非常拼。朱萼梅是新南威爾士州的圣誕樹,其他州也不甘示弱,紛紛就地取材,選取本州的圣誕樹。 唇形科的木薄荷(Prostanthera lasianthos)廣布于澳大利亞東部,從昆士蘭州到維多利亞州和塔斯馬尼亞都有分布。于是維多利亞州(首府是墨爾本)人民宣布:它是我們州的圣誕樹,你們誰也不許搶!(木薄荷的英文俗名就叫 Victorian Christmas bush。) 木薄荷有時是灌木,有時也能長成七八米高的喬木,在維多利亞州的花期正好也是圣誕節期間,滿樹白花非常壯觀。而且作為唇形科的成員,它的枝葉本身就散發著香氣,折下幾枝放在室內,裝點節日氣氛再好不過了。 在人煙稀少的西澳大利亞州,同樣也少不了“圣誕樹”。西澳氣候干燥,有大片的沙漠區和草原區,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最為古老的物種——金焰檀(Nuytsia floribunda),就生活在這里,主要集中于西南沿海地帶。 桑寄生和槲寄生的習性類似,都是寄生在寄主的枝條上。但金焰檀不是這樣,它保留了根寄生的古老性狀,靠寄生根纏繞在其他植物的根部來吸取養料。 圣誕節前后,它會開出滿樹橙色的花朵,遠看就像火焰一樣,在當地被直白地稱為“Christmas tree”。 當然,土澳人民的鄰居新西蘭人民也不服氣:我們這兒有更好看的!桃金娘科(Myrtaceae)的高大鐵心木(Metrosideros excelsa)產于新西蘭北島的沿海地區,花期也在圣誕節前后,俗名有“New Zealand Christmas tree”、“iron tree”(指木材結實、堅硬如鐵)。它是大喬木,高可達二十米,花期會開出滿樹紅花,每朵花都有無數的紅色雄蕊,數十朵花聚成一個球形的花序,無數的紅色花序遍布枝頭,比澳大利亞的金焰檀還要艷麗。 嗯,看來論“圣誕樹”的種類,南半球是占盡上風了。不過,北半球人民能在圣誕玩雪的優勢,或許是他們很難享受的了。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5年第359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Artemisia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