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

  母乳喂養會消耗母體的營養,對母親身體造成傷害?

  辟謠:

  母乳喂養對嬰兒和母親的健康都有益處

  對嬰幼兒來說,母乳喂養的好處可以分為近期效益和遠期效益兩種,不僅有利于成長發育,還有助于降低成年后某些疾病的風險。

  母乳喂養對嬰幼兒生長發育的近期效益包括:體格生長發育更好;感染性疾病、過敏性疾病風險更低;保證大腦生長發育;保證其他系統正常生長

  相對于母乳代用品、米糊或其他方式喂養的嬰幼兒,母乳喂養的嬰幼兒成年后:超重和肥胖風險較低;血脂異常風險較低;2型糖尿病風險較低;認知能力較高

  母乳喂養對母親同樣重要,不僅能夠促進產后恢復,還能降低某些疾病的風險。

  母乳喂養的媽媽來說,近期效益包括:

  各器官產后恢復更好

  體型復原更快;乳腺炎風險更低;體重滯留情況更少;心理更健康

  遠期效益包括:肥胖風險降低;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風險降低;其他慢性病風險降低

  2

  重視社會性因素對哺乳的影響

  2009年全球估計0-6月母乳喂養率僅34.8%;2015年,全球估計0-6月純母乳喂養率僅36.0%。

  通過分析,是因為影響母乳喂養的主要因素除了生物性因素以外還有社會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就是指哺乳相關,通常是母親和新生兒的生理和心理狀況。

  比如:產后開奶時間、分娩方式、母嬰分離時間、產次、胎齡、哺乳前輔食、閉奶、喂養姿勢、嬰兒哭鬧、嬰兒年齡增長,還包括母親和嬰幼兒的生理狀態、疾病狀況(如:乳母曾患疾病、高危妊娠、新生兒低出生體重、父母親吸煙)。除此之外還有哺乳媽媽的心理狀態,比如:母親喂養意愿,分娩前后及哺乳期心理狀況。

  除了生物性因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職場,職場高層的女性比例也越來越高,因此社會性因素對女性的影響直接決定了母乳喂養率。

  社會、經濟、文化因素包括:產假時長、媽媽是否重返職場、母乳代用品推廣、家庭支持程度、社會和文化因素、婚姻狀況、是否有便于母乳喂養的公共設施和環境因素。

  還有醫源性因素,包括:醫護人員的知識、能力及教育行為,對孕產婦的教育與支持。

  還有就是家庭收入的影響,家庭條件較好、女性工作場所和社會福利較好的地區,更有利于提升母乳喂養的比例。

  3 科學認識母乳喂養

  規避不良言論的誤導

  影響母乳喂養率的因素是復雜多變的,因此想要改善母乳喂養情況,不僅在于加大對乳母和家庭的健康教育,同時也要重視構建便于母乳喂養的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引導公眾加強對母乳喂養的理解和支持,更全面理性的看待母乳喂養,緩解哺乳女性和新生兒家庭對此的焦慮。

  月子風俗與母乳喂養

  "坐月子”是中國的傳統習俗,月子風俗就能對母乳喂養產生極大的影響。

  坐月子期間,哺乳媽媽的飲食常常被過分地重視,往往過量攝入動物性食物,導致能量和宏量營養素(尤其是蛋白質、脂肪)攝入過剩;還有風俗規定的諸多忌口,比如不吃或少吃蔬菜和水果,很容易導致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

  研究顯示,母乳中各種營養素的含量和哺乳媽媽在月子期膳食的關系不大:

  母乳中總蛋白質含量與乳母膳食總蛋白攝入量,或動物蛋白、植物蛋白以及膳食總能量都沒有關系

  母乳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與母親膳食能量、蛋白質攝入量也沒有關系;

  母乳中鈣、鋅和鐵的含量均不受膳食攝入量的影響。

  建議:應該引導糾正這種飲食誤區,做到產褥期食物多樣不過量,重視整個哺乳階段的營養,以保證乳汁的質與量以持續地進行母乳養。

  哺乳媽媽和家庭成員都要學習并了解母乳成分的變化規律。母乳的成分主要體現為個體差異、不同的泌乳階段和哺乳進程差異,膳食對其的影響總體而言相對較小。

  科學認識母乳喂養還有利于規避不良言論的誤導,避免催奶、回奶、下奶的諸多飲食誤區。

  綜合考慮目前產褥期(月子期)膳食現狀以及心理健康、家庭社會和文化需求等,對中國月子期婦女的膳食提出以下建議:

  全面認識月子膳食的健康作用,克服月子飲食誤區的干擾

  產后頭幾天膳食宜清淡、易消化

  食物多樣不過量,保證營養均衡

  適量增加魚、禽、蛋、瘦肉等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攝入

  注意粗細糧搭配,重視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

  正確認識月子膳食對母乳分泌的作用,均衡飲食,足量飲水,適量喝湯汁

  適量增加奶類等,每天增加200ml液態奶,總量達到500ml

  保持個人飲食習慣,適當尊重當地特色飲食風俗

  適當運動,愉悅心情,充分休息和睡眠,避免過早負重勞動

  盡早開奶、堅持母乳喂養

  建議:在滿足泌乳需要后,過量飲食不僅不能繼續提高母乳中營養素水平,甚至還會阻礙母親產后的體重恢復,增加體重的滯留風險,而平衡膳食是確保乳母健康的重要舉措,從而保證母乳的質與量。

  辟謠專家:汪之頊 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系主任/教授

  復核專家:蘇宜香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本文由中國營養學會供稿。

助力父母,科學認識母乳喂養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