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
我全家都胖,肥胖只是基因問題,跟我吃什么沒關系。胖子喝涼水都會長肉,是這樣的嗎?
辟謠:
肥胖與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
數據顯示,我國從20-45歲這個應該注重運動的年齡段,運動量達標的人數只有20%,而到55歲離退休以后,達到每日推薦運動量的比例才稍有上升到40%-50%。
中國很多年輕人,也就是上班族寄希望于未來30年退休以后才如何如何,卻忽視了在最好的年齡為健康打好基礎,以為年輕有資本不運動、不講究飲食控制,疾病也離自己很遠。尤其是女性,減肥成為他們的終生目標,然而你是否真正了解到什么是肥胖?
其實肥胖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是體內脂肪堆積過多或分布異常,導致體重增加的一種狀態。其發生與遺傳、飲食結構不合理和缺乏身體活動/運動等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根據脂肪在體內堆積的程度和部位可以將肥胖分為兩種類型,即中心性肥胖和周圍性肥胖。
中心性肥胖又稱腹型肥胖,其特點是脂肪主要堆積在腹部,四肢相對較細,表現為“啤酒肚”、“將軍肚”,因此又形象地將其比喻為“蘋果型肥胖”。
周圍性肥胖的特點是脂肪主要堆積在臀部和大腿,看起來像洋梨,因此又稱為“梨型肥胖”。由于中心性肥胖者心、肝、腎等內臟器官周圍脂肪明顯增多,因此發生肥胖相關疾病的危險高于周圍性肥胖。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體型健康,國內外也在近幾年發展了超重肥胖的營養篩查和營養評定流程,營養篩查和營養評定要關注三個核心:
1. 體重和BMI和腰圍
目前國際通用的判斷肥胖的簡易指標是體質指數(BMI)和腰圍。腰圍主要用于判斷是否是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由于人種和文化的差異,不同地區其判斷標準也不同。目前我國成人肥胖的判斷標準是BMI大于等于28,超重的判斷標準為BMI大于等于24。
腰圍的測量方法是被測人站立,雙腳分開25~30cm,平穩呼吸,用一條沒有彈性、最小刻度為1mm的軟尺放在腋中線胯骨上緣與第12肋下緣連線的中點,沿水平線繞腹部一周,緊貼皮膚但不壓迫皮膚。
腰圍男性≥85,女性≥80,可判斷為中心性肥胖。
2. 身體成分
也就是脂肪、肌肉、總體水和這些成分的分布。
一些體重正常或是偏輕的人,可能伴隨有腹部脂肪和內臟脂肪較高,這樣看不見的隱蔽性的肥胖危害更大。
3. 膳食和個人生活方式。
如果經過篩查,患者確診為超重或者肥胖,那么就要基于營養評定和其生活習慣,給他制定一個合理的、個性化的、能夠短期實現和長期堅持的目標。做營養、搞醫護,甚至做健康管理機構、或者自己有減肥經驗的人都知道,要想讓一個胖子一下子恢復到正常體重是很困難的。
均衡飲食:健康體重的基石
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攝入的食物總能量長期高于身體生命活動消耗的人體能量,導致人體積蓄的脂肪越來越多從而導致肥胖。反之,如果增加運動增加消耗,同時適當減少總能量攝入,包括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均衡控制,更有利于控制體重和保持健康。如果走極端飲食路線,造成營養不均衡,最終會得不償失――肥胖丟了,健康也丟了。
每日身體活動六千步,或每周運動三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鐘。如果的確活動量很少,就應同時適當減少主食、動物肉類和烹調油等攝入,而不僅僅只是減少或拋棄主食。唯有如此,才能確保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比例平衡,更好地保持健康。
辟謠專家: 陳超剛 孫逸仙紀念醫院營養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復核專家:于康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教授
本文由中國營養學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