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上約有1/3的人都有睡眠問題。那么在太空中工作的航天員屬于這一群體嗎?他們在太空睡得如何呢?

在太空中休息的航天員

由于微重力環境的影響,人在太空中呈飄浮狀態。盡管沒有了重力的束縛,航天員可以以任意睡姿睡眠,但在太空中睡覺并不如我們想象中的那么輕松舒適。

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航天員

睡覺時像氣球

航天員睡覺時會鉆進專用睡袋中,睡袋外用袋子或拉鎖與艙體結構連接,將睡袋固定在一定區域內,類似于我們拽著一個氫氣球的樣子。這么做不僅能夠促進航天員的睡眠,而且還能保護航天員的安全。

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睡覺的畫面

由于太空為微重力環境,有的航天員無法適應身體周圍沒有感覺,似乎四肢脫離了軀干,致使毫無睡意,甚至需要吃安眠藥來輔助入睡。而充足的睡眠是太空生活和工作的前提,對航天員非常重要。將睡袋固定在一定區域內,能夠對航天員施加一定壓力,使身體緊貼艙體,產生近似于重力環境下躺在床上的感覺。這樣,航天員的睡眠狀態更加接近地面,更利于航天員的睡眠。 

同時,在太空中睡眠時稍有活動,甚至是呼吸也會使航天員漂浮起來。如果沒有固定位置,就有碰撞到其他航天員、儀器設備或是艙壁的可能。不僅不利于睡眠,而且更加不利于航天員的安全。

在太空中睡覺時需要固定睡袋的位置

同樣的,航天員在睡覺時還有一根彈性束縛帶將頭固定在枕頭上,手臂不論放在睡袋里還是伸出來,都需要束縛。不然,下面這個趣事就可能再次重演。

一次,一名航天員朦朦朧朧中看見一個怪物向自己飄過來,嚇出了一身冷汗,仔細一看,原來是他自己睡袋外的手臂。

蒙眼假裝是黑夜

盡管航天員的睡眠時間可以有7個小時,當太陽升起時,陽光會透過航天器的舷窗照進艙內,把航天器內部照得勝于白晝。而且太空中的晝夜交替周期只有90分鐘左右,航天員在這種環境下睡覺,很難睡得安穩。

因此,一副遮光性強的眼罩就必不可少了。為航天員從視覺上模擬黑夜,從而提高航天員的睡眠質量。

吹著小風竟然攸關性命

航天員在睡覺的時候,必須保持頭部,特別是口、鼻部有良好的通風。因為,在微重力環境下沒有自然對流,航天員睡覺時呼出的氣體會滯留在頭部附近,久而久之,空氣就不新鮮了。而且,這些氣體有可能被再次吸入,影響航天員的身體健康,甚至威脅到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所以,一定要保證通風,形成人工對流,保證航天員睡眠時呼吸順暢。

航天員聶海勝在太空中睡覺

當然,如果條件允許,為航天員創造更加貼近地面環境的睡眠條件是值得推崇的。比如國際空間站上就有專門的臥室,可以放置床鋪。盡管床上有褥子,航天員還是需要睡在能夠固定位置的睡袋中。

國際空間站上的床鋪

由此可見,在太空中工作的航天員想要睡個安穩覺確實不容易,比起航天員在地球上的我們可要幸福多了哦!小伙伴們一定要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均衡飲食,健康快樂的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


參考文獻/《中國載人航天科普叢書》







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都有睡眠問題,航天員有嗎?

圖文簡介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上約有1/3的人都有睡眠問題。那么在太空中工作的航天員有睡眠問題嗎?他們在太空睡得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