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極的美麗少女:記可可西里成功申遺
申遺視頻:<iframe frameborder="0" width="640" height="498" src="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v0523xafbrk&tiny=0&auto=0" allowfullscreen></iframe>
2017年7月7日,波蘭克拉科夫召開的第四十一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經世界遺產委員會21個成員國代表的審議和表決,青海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8日,福建鼓浪嶼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至此,我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與意大利并列遺產數世界第一。
圖:航拍的可可西里一角
對于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的入選,借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技術評估報告給出這樣的評價:這片嚴酷的荒野一望無垠,美景令人贊嘆不已,仿佛被凍結在時空中,然而其地貌和生態系統卻在不停地變化。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保存著完整的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間的遷徙路線,支撐著藏羚羊不受干擾的遷徙。面積廣闊,幾乎沒有現代人類活動的沖擊……
圖:可可西里玉峰頂的冰川
一、世人矚目的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蒙語意為“青色的山梁”,也有人稱之為“美麗的少女”。藏語稱該地區為“阿欽崗加”,意為“阿欽雪山的背后”。本期我們一起走近這位“美麗的少女”,欣賞她的風采。
圖:唐古拉山口
“美麗的少女”
圖:可可西里地理范圍圖
可可西里蒙語意為“青色的山梁”,也有人稱之為“美麗的少女”。藏語稱該地區為“阿欽崗加”,意為“阿欽雪山的背后”。本期我們一起走近這位“美麗的少女”,欣賞她的風采。
地理上的可可西里是以可可西里山為主體的鄰近山原湖盆地區,它橫跨青海和西藏兩個省區,面積約為23.5萬平方公里,其中在青海的面積約8.4萬平方公里。
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理位置在東經89?25 ′~94?05′,北緯34?19′~36?16′之間,總面積450萬公頃。
圖:可可西里白象山
此次申報區總面積共600萬公頃,其中提名核心區面積370萬公頃,外圍緩沖區面積230萬公頃,涵蓋了該保護區全境以及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北以昆侖山為界,西北至西以省界為界,南以格爾木市管轄的唐古拉鄉界為界,東至青藏公路109國道。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最高6860米,即布喀達坂峰,青海省第一高峰,最低為豹子峽,海拔4200米。
由于自然條件異常惡劣,人類無法長期居住,所以大部分地區至今是人跡罕至的無人區,但卻是高原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的理想場所,是青藏高原生物基因庫。
圖:青海可可西里保護三區地理示意圖
藏羚羊的保護
對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的一次機遇
圖:“可可西里的驕傲”藏羚羊
申遺工作,是對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的一次機遇,高原腹地的野生動植物得到更好的保護,更多的生態環境、資源得到了保護,尤其是藏羚羊。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可可西里充斥著淘金者和盜獵者的身影,大量涌入淘金,留下滿目瘡痍,生態遭到破壞;有著“可可西里的驕傲”美譽的藏羚羊,因為貼身羊絨編織的披肩沙圖什在西方走俏,引發了大規模偷獵藏羚羊,盜獵者后來回憶最大規模藏羚羊獵殺“這個場面甚至讓他一度產生了錯覺,他覺得,在這零下40攝氏度的夜里,那被汽油引燃的火和暗紅的羊血把整片草灘都給染紅了。”血腥的捕殺偷獵,使可可西里地區藏羚羊遭大量捕殺,數量從此前的20余萬只一度銳減到不足2萬只,野驢、野牛、棕熊等野生動物一度也是遭到盜獵嚴重,可可西里遭到了一場空前的大劫難。
圖:被盜獵者殘殺的藏羚羊骨頭
1991年,玉樹州在可可西里毗鄰的曲麻萊和治多縣成立西部工作委員會,正式全面啟動可可西里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時任治多縣委副書記兼西部工委書記的杰桑·索南達杰在條件艱苦、裝備簡陋的情況下,帶領“野牦牛隊”開展巡山12次、深入腹地9次,設卡20次堵截、抓捕盜獵分子35人,繳獲小口徑步槍13支、藏羚羊皮2425張,有力打擊了違法犯罪,依法保護了可可西里。
1994年1月18日,杰桑·索南達杰為抓捕盜獵分子犧牲,年僅40歲,他是新中國歷史上首位獻身生態保護的政府官員。1996年5月,國家環保部、林業部授予杰桑·索南達杰“環保衛士”稱號,索南達杰事跡的傳播使可可西里的自然保護工作受到了更為廣泛關注。
圖:索南達杰烈士墓
1996年,可可西里被列為省級保護區;1997年,可可西里成立保護機構,同年又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2007年,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被國家林業局批準為全國示范自然保護區。
2006年以來,該地區連續十年未發生未發生盜獵事件,目前,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有5萬只左右藏羚羊,每年增加9%到15%,種群有了明顯的恢復。
圖:可可西里高原腹地“動物樂園”以上圖片分別為野毛驢、盤羊、野牦牛、棕熊和狼
氣候變化的挑戰
暖濕化趨勢
圖:布喀達板峰與太陽湖
圖:可可西里地區湖泊分布圖
自2006年以來,可可西里地區湖泊面積一直呈現持續擴大趨勢。2016年9月,青海省水利部門聯合長江水利委員會首次對可可西里重要湖泊進行水文水環境考察。考察結果顯示,保護區內庫賽湖、海丁諾爾湖、鹽湖等3個高原湖泊的面積均有擴大。
圖: 卓乃湖 2011年曾決堤
卓乃湖面積在2012年后趨于穩定,庫賽湖和海丁諾爾湖則先增后減,2013年后趨于穩定,而鹽湖在2011年至2013年面積顯著增大,然后呈持續緩慢增大趨勢。2015年的數據表明,鹽湖在4年中面積增加2.3倍。如今仍然緩慢增加,這表明,鹽湖上游的卓乃湖、庫賽湖和海丁諾爾湖均已失去部分儲水功能,使得上游絕大部分來水最終匯入鹽湖。
鹽湖面積擴大危害大鹽湖作為鹽水湖泊,其面積不斷擴大,不但可能破壞周邊草地生態環境,還可能腐蝕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蘭西拉通信光纜、石油管線。從監測數據顯示,鹽湖水面持續擴大,使得湖面東南部與青藏鐵路的距離不斷縮減。
圖: 湖泊遙感圖
2016年11月,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對保護區內鹽湖、西金烏蘭湖、勒斜武旦湖等典型鹽湖進行了調查采樣。結果顯示,保護區內鹽湖較以往相比存在明顯的湖面擴張、水體淡化現象。長期關注可可西里生態問題的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劉寶康對中科院鹽湖所的推論表示認可:青藏高原氣候呈現暖濕化趨勢,氣溫升高導致冰川融水增加,加之自然降水量增多,這是可可西里湖泊面積呈現持續擴大趨勢的主要原因。
專家建議相關部門做好定期巡視檢查,密切關注天氣預報,確保卓乃湖周邊工程設施的運行安全。據了解,目前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已在加強巡護力度的同時,要求鄰近鹽湖的索南達杰保護站對鹽湖擴張情況進行實時監測、預警;通信、鐵路、公路、環保等相關單位已進行數次相關調研,將在完成人為干預生態影響評估的基礎上,采取設置堤壩、引流等方式降低、規避可能造成的風險。
圖:夕陽 可可西里一角
申遺不是目的,保護才是根本 申遺成功,并不是珍貴遺產的“終點”。《世界遺產公約》規定了一系列保護義務,如果對成功列入名錄的那些珍貴遺產沒有保護好甚至使其遭受破壞的話,那么很可能會受到“警告”,更極端的情況下,還有可能會被“摘牌”。可可西里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影響因素錯綜復雜,所以守護好第三極的“美麗少女”,任重道遠!
圖:可可西里的雪上和河流(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供圖)
注:
綜合來源:中國氣象報、中國國家地理雜志、
青海日報、中國藏語廣播
如有版權問題,
請聯系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
— END —
第三極的美麗少女:記可可西里成功申遺
圖文簡介
2017年7月7日,波蘭克拉科夫召開的第四十一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經世界遺產委員會21個成員國代表的審議和表決,青海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8日,福建鼓
- 來源: 中國科協科普部關于組織實施科普中國共建基地項目
- 上傳時間: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