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把人與人之間沒有徹底斷絕關系的現象,形象地比喻為“藕斷絲連”。正如唐代詩人孟郊的兩句詩:“妾心藕中絲,雖斷猶牽連。”“藕斷絲連”這個成語形象地說明了蓮藕的獨特之處。
藕折斷了,在斷面上卻總是連著無數條長長的白色藕絲。那為什么會有這種“藕斷絲連”的現象呢?這就得從蓮藕獨特的組織說起。
?
“藕絲”是蓮藕的“血管”
?
原來植物要生長,就必須要有運輸水和養料的組織。這類組織就是導管和管胞。導管和管胞在植物體內四通八達,在葉、莖、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動物體內一樣。蓮藕的絲,就是蓮藕中的導管,是用來為蓮藕運輸水分和養料的,它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和黏液蛋白。
植物的導管內壁在一定的部位會增厚,呈現各種紋理,有的是環狀,有的是梯狀,有的是網狀。在蓮藕內部,導管壁增厚部分卻連續成螺旋狀,在形態學上被稱為螺旋狀導管。管胞螺旋較厚,且具有韌性。當藕被折斷時,導管內壁增厚的螺旋部脫離,“螺旋”被一圈一圈打開,成為螺旋狀的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被拉長后的彈簧,在彈性限度內不會被拉斷。這就是我們平時常見的“藕斷絲連”現象了。
?
“藕絲”并非圓柱形而是扁平形的
?
你可能覺得“藕絲”如動物體內的血管一樣,是圓柱形的,其實不然。
藕絲非常細,只能放在顯微鏡下觀測,它的橫切面是扁平的帶狀螺旋體。每根藕絲通常是由3到8條更細的絲并行排列組成,也有十五條細絲組成或少于三條細絲組成的,但不太容易見到。每條細絲的直徑約為3到5微米。在顯微鏡下還可以看到,藕絲在藕的橫切面上分布得很均勻。藕絲成員的每一條細絲,均是由木質纖維素組成。
藕已斷,絲仍連,在咬食或手掰時尤為明顯。但如果藕不是被折斷,而是被利刀切斷,那么,就很少會在切口上看到這種絲,因為螺紋導管壁也同時被切斷,就跟彈簧被切斷了一樣,這樣藕斷絲也斷了。
?
“藕斷絲連”現象并非蓮藕獨有
?
“藕斷絲連”現象,不獨是藕,在荷花的其他部位,比如蓮藕的葉柄、花柄、葉內、花瓣、蓮蓬,甚至在蓮子中,都有這種螺紋導管的結構,也能出現“柄斷絲連”“葉斷絲連”的現象。如果你把一截荷梗一段一段地折斷,提起來就會像一長串綠色的“燈籠”,連接這些小“燈籠”的,便是這種細絲。
世界上,類似蓮藕這樣,具有螺紋導管的植物還有很多,比如杜仲的葉和皮,折斷后絲也很長。只是由于藕早在幾千年以前我國就有栽培,早為人們所熟知罷了。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