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aroline Crampton

譯者: Mr.Qiu

編輯: 大慶

審核: Yuki

 

看過情景喜劇《30 Rock》的人或許會對《Greenzo》留下一種宣傳環保的印象,因為那一集的劇情中傳遞了一種需要采取措施控制垃圾丟放的信息。那么,為什么國外如此看重垃圾存放和回收,他們為什么要大力宣傳和推行呢?

 

(《30 Rock》海報。)

 

先讓我們看一看英國垃圾回收的現狀。

 

2013年英國環境部門曾公布了一份文件,在這份文件中英國官員承認, 每年有1200萬噸的分類垃圾出口到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其中,運往中國每年約為200萬噸)。盡管英國法律規定,分類垃圾一旦運往國外必須用于回收利用,但英國官員承認這些垃圾的命運很大程度上不受英國政府的控制: 某些國家只是簡單的填埋

 

01 當英國失去“亞洲垃圾場”

 

 

而絕大多數的英國人都相信,垃圾在自己國家被妥善處理了。但現在的情況是,往來于中英兩國間的船只,來的時候裝著貨物,回去的時候卻滿載著英國人的分類垃圾。事實上,從家庭回收來的垃圾,一直都是英國頭疼的問題之一。有數據表明, 英國家庭每日傾倒的垃圾量要高于其他任何一個歐盟國家 ,英國也因此獲得了“歐洲垃圾桶”的稱號。

 

英國環境部門曾宣稱,收集來的家庭垃圾有43%得到了回收利用。但最終英國環保部門承認,43%的數據其實是夸大了,大量垃圾最后被傾倒在發展中國家的土地上。 包括中國在內,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扮演著發達國家“垃圾填埋場”的角色

 

中國關于塑料垃圾進口的政策發生改變之后,一切都變了。

 

(幾年前開始中國禁止洋垃圾入境。圖片來源:gov.cn)

 

近幾年中國開始禁止進口許多低端塑料制品,去年更是明令禁止進口包含塑料袋內的24種“洋垃圾”,因此垃圾開始在英國的回收公司堆積成山。之前,全世界的垃圾都被運送到中國進行加工處理,這也形成了一條有利可圖的產業鏈,讓英國等國家將通常會帶來污染的分類和回收過程外包出去,并且 享受一種環保的假象

 

但是當中國決定致力于改善國內環境狀況,這個產業鏈就開始崩塌,這意味著 西方國家回收的成本會急劇增長 。英國回收聯盟等組織督促人們對這一現狀做出反應,比如說更努力的減少對塑料等非降解材料的使用,而且不能再認為它們能夠回收而繼續放肆使用。人們對此也感到震驚,之前他們總是無知的將垃圾扔到垃圾桶,并且認為他們正做著有道德的事情。

 

02 英國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

 

 

在《30 Rock》首播的同一年,英國有數十個地方政府放棄了每周一次的垃圾收集工作,改為每隔一周有計劃的收集。這一舉動是為了 推動資源回收并且迫使人們更多的意識到他們扔掉的是什么東西 。部分地區的居民對于這一變化頗具爭議,但是未過多久這種資源回收方式就成為被人們廣泛接受的日常生活。

 

(圖片來源:Pixabay)

 

應聘代為照看房子的群體或許感受最為明顯。比如說,即將離開的主人們會向他們展示這一區域的垃圾分類方法,這一行為就像房主向他們展示寵物食物儲存位置一樣快速變成一種常態。人們也逐漸適應了這種集中處理的垃圾回收方式。

 

在全球范圍內, 英國可以算垃圾分類制度最為嚴格的國家之一 ,而其嚴格程度甚至能夠做到城市與農村并無明顯差別。在各個城市的居民區,每家房屋門口基本上都會擺放三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分別盛放可回收垃圾、食品垃圾、其他生活垃圾,只是不同市區的垃圾桶形狀和大小會略有不同。有花園的住戶,還會收到市政府配發的花園垃圾收集袋,用于盛放樹枝落葉等。

 

03 減少垃圾,推行零浪費生活

 

 

YouTube網站也出現了許多“ 零浪費運動 ”的視頻。年輕的視頻博主們興高采烈地展示著一個個玻璃瓦罐,里面裝著他們過去幾年里制造的所有垃圾。零浪費這種思想意識已經存在了數十年,事實上它的理念可以歸結為我們應當避免使用任何不可重復使用或者不可制造成化肥的產品,盡可能的降低它們對環境的影響。這個值得贊譽的目標除了被企業或者政府采用之外,完全也可以成為個人的生活目標。

 

“零浪費運動”先驅Bea Johnson,她手中拿的玻璃瓶是2017年一家人的所有垃圾。圖片來源:yoopay.cn

 

但是隨著YouTube網站呈現越來越多類似的視頻內容,人們也開始認識到,在最流行的視頻中, 這種所謂的“零浪費”生活方式被炒作成一種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而無法作為生活中不會產生垃圾的日常目標

 

這些擁有數百萬粉絲博主們推薦視頻觀看者像他們那樣生活,比如說購買竹制餐具或者昂貴的隔熱水杯等。其中一些被這些博主們推薦的零浪費生活方式是有用的,比如說帶著自己的袋子去超市購買散裝食品。但是人們對于這種零浪費生活方式的認識不足,導致他們幾乎不會優先選擇這些方式。

 

完全自己親自下廚而且從不接觸任何塑料的生活方式不僅耗時而且昂貴。如果你始終堅持拍攝自己準備食物或者采購某些物品的生活視頻,并且因此通過YouTube等視頻網站廣告或者附屬鏈接得到報酬時,你或許就能夠實現這種生活方式。然而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并不現實

 

(完全自己親自下廚而且從不接觸任何塑料的生活方式不僅耗時而且昂貴。圖片來源:Pixabay)

 

即使是網絡上偶爾才會出現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視頻為人們提供可取的零浪費建議。比如說,如果你必須購買一個塑料水瓶,那么就做到反復利用直到它破碎,這樣你就能夠做到讓它的用途得到最大化。但是這種類型的建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它不會出現在經過完美篩選的照片墻世界中,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擅長的。即使是出于好心,網上許多看似成功的零浪費踐行者們提出的都是 可有可無的建議 ,似乎都是不太值得改變的事情。

 

當然不可避免的是,也有相當多的人只是為了試圖推銷他們的產品。人們不得不仔細做著篩選以免陷入購物陷阱。因為即使人們越來越多的意識到塑料使用的不良習慣,他們當然也不需要花費數百英鎊來夠買那些帶有可回收標識的昂貴容器。廚房里那些洗刷干凈的果醬瓶和用過的冰激凌桶都可以利用起來。

 

(人們無需購買帶有可回收標志的昂貴容器。圖片來源:Pixabay)

 

或許人們需要一個提醒,讓他們清楚后資本主義時代是如何與這類擔憂糾纏不清的。事實上,為了減少浪費我們正努力地相互推銷。這絕對是一個我們需要永遠擺脫的想法。

 

排版: 凝音

題圖來源:Pixabay

原文鏈接:

https://howwegettonext.com/zero-waste-shouldnt-be-a-privilege-d560fc28e310?gi=8294e785525(本文由storythings供稿)

英國:垃圾多到沒地方丟,干脆讓大家別再制造垃圾?

圖文簡介

為什么國外如此看重垃圾存放和回收,他們為什么要大力宣傳和推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