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服裝品種繁多,而服裝面料所用的纖維品種,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服裝的價值和性能。那么,如何區分各種天然纖維呢?
第一種方法為手感目測法,即通過觀察纖維的外觀形態、色澤,觸摸纖維的質地、拉伸特性,從視覺和觸覺兩方面進行綜合判斷。常用的纖維面料特征如下:棉纖維細且短,手感柔軟但不光滑,布面上附有各種細小雜質;麻纖維手感較為粗硬;毛纖維天然卷曲,手感豐滿且彈性十足,色澤光鮮柔和;蠶絲纖維纖細且長,色澤明亮、鮮艷、柔和,手感柔軟,尤其懸垂性較好;粘膠纖維彈性較差,而且浸水后易拉斷,受到外力后易起褶皺;合成纖維彈性和強度俱佳,但柔軟性不夠;腈綸形態上如羊毛般蓬松;維綸有如棉花般的外觀,但沒有棉花那樣柔軟;丙綸強度較大,但手感生硬;氨綸不僅彈性較好,拉伸性能也較為出色。
?
?
第二種方法為燃燒法,通過抽取面料的纖維細線,慢慢靠近火源并點燃,根據纖維接近火焰時的狀態、燃燒速度、燃燒氣味、火焰顏色、有無黑煙、離開火源后是否繼續燃燒及延燃速度、灰燼特征等進行鑒別。這種方法雖然操作比較簡單,但判斷的依據較多,因此需要豐富的鑒別經驗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而且該鑒別方法有一個弊端,不能用于鑒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混紡產品,只能用于鑒別純紡織品。因此,在鑒別之前要先通過其他方式了解該面料纖維是否為單一品種,否則容易造成誤判。常見的幾種纖維的燃燒特征如下:棉、麻等纖維素纖維接觸火源時極易燃燒,而且燃燒速度非常快,并伴隨著燒紙氣味,灰燼呈灰白色且質輕;蠶絲、羊毛等蛋白質纖維接觸火源后,形態先收縮后再燃燒,并伴隨著燒羽毛氣味,遠離火源后會持續燃燒,但燃燒速度要比纖維素纖維慢,灰燼顏色呈黑色,形態呈易碎顆粒或焦炭狀;合成纖維接觸火源后,形態也會先發生收縮,再形成熔融態后開始燃燒,產生的氣味因纖維種類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比如滌綸燃燒氣味芳香,腈綸燃燒氣味辛辣,錦綸燃燒會發出氨臭味。
這兩種方法簡單,易于操作,在購買商品時可以多加利用。還可以借助500至600倍放大顯微鏡去觀察,不同的纖維在縱向和截面的形態是不一樣的。比如羊毛和兔毛的縱面都呈鱗片狀,但是羊毛的截面是圓形或接近圓形,兔毛的截面是啞鈴形、麻纖維是橫截豎紋,蠶絲的是三角形截面。但是生活中我們很少隨身攜帶顯微鏡,所以很少用這個方法來辨別。
生活中只要掌握了各種纖維的特性,積累了豐富的鑒別經驗,便能快速區分出天然纖維的種類。但是,某些纖維在特征上差異細微,很容易讓人進入識別誤區,消費者需細心謹慎,以選購到所需要的纖維材料。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