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微生物分布于人體皮膚、口腔、腸道、生殖道中,這一肉眼看不見的群體,甚至決定了人類對營養的攝取以及抵御疾病的能力。人體腸道中生存著大量微生物,正常情況下,人與這些腸道微生物通過彼此間協同進化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復合體。那么,腸道微生物對人體有哪些影響?是如何與人類和平共處的?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晨虹介紹:“我們在動物模型研究中,找到了與壽命有關的關鍵菌。在哺乳動物里,其實有一個很好的模型,叫做節食,就是減少進食量,這是唯一一個在實驗界公認的、能夠延長壽命的模型。研究發現,通過節食能夠建立起一個以乳桿菌占絕對優勢的菌群結構,把這個關鍵菌分離出來,它確實能夠延長線蟲的壽命,也能夠改善老年小鼠的腸功能、糖和脂肪代謝等與衰老相關的表型。所以,菌群在延長壽命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當然,所謂節食是在不引起營養不良的前提下減少進食量,而不是完全不吃東西或吃結構單一的食物。

有人認為,患癌癥以后,可以通過節食來控制病情發展。對此,張晨虹表示,認為吃得少了,就會把癌細胞餓死,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但節食會引起線粒體功能、免疫系統、代謝譜等的改變,還會引起菌群的重構,并塑造一個更好的腸道菌群,有助于宿主各個系統的改善。研究發現,節食改善菌群后,還有一個好處是減少腫瘤治療過程中造成的一些腸道副作用,比如化療性腸炎等。

那么,腸道菌群與肥胖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張晨虹表示,胖人和瘦人的腸道菌群結構是不同的。“我們通過人工干預改善胖人的腸道菌群后,把干預前后的菌群分別移植給無菌動物,發現干預前的菌群會引起其糖脂代謝失調,而干預后則不會。這說明菌群在肥胖的發展中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臨床上,無論是成年人的肥胖,還是兒童的單純性肥胖、遺傳性肥胖,如果把菌群調節好了,宿主的臨床指征都會有很好的恢復。”

對于如何改善我們的腸道菌群,張晨虹建議吃一些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膳食纖維有刺激腸道蠕動、增加腸內容物的體積、減少糞便在腸道中停留的時間等作用。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可以優化菌群結構,增加短鏈脂肪酸的產生以改善疾病。

我們時常聽到關于“益生菌發酵”的描述,市場上也能見到各種各樣的益生菌類飲品。那么,益生菌真的對人體有益嗎?張晨虹說,關于益生菌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比如在臨床上做RCT(隨機對照試驗)來確定它到底適用于哪一類疾病、適用于哪些人群。我們不能否定益生菌的作用,但是夸大它也是不科學的。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腸道菌群:與人類互惠互利的共生復合體

圖文簡介

共生微生物分布于人體皮膚、口腔、腸道、生殖道中,這一肉眼看不見的群體,甚至決定了人類對營養的攝取以及抵御疾病的能力。人體腸道中生存著大量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