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足球比賽中,守方隊員在本方禁區(qū)內犯規(guī),被判罰直接任意球時,則會讓攻方隊員有一次點球的機會。此時,除守方守門員和罰點球的隊員外,兩隊的其他球員必須退出罰球區(qū)和罰球弧外。在球被踢出前,守方守門員必須站在球門線上,單腳不能離開球門線。在球被踢出后,雙方球員才能進入罰球區(qū),進行正常的攻防。點球并非只出現在此類情況中,許多重大比賽中若傷停補時后比分打平的話,則會以點球決勝負。這種點球環(huán)節(jié)非常刺激,會將全場比賽氛圍推向高潮,稍有差池便會給對手贏得比賽的機會,所以點球對球員和守門員都是一場十分嚴峻的考驗。
?
?
點球也講究戰(zhàn)術,世界各國的球隊深刻認識到這一點,都會安排專門的時間,采取多樣的方式方法,對全體隊員進行點球攻守戰(zhàn)術訓練。對于點球進攻方來說,最為重要的是射門的角度和力量,同時也需要講究技巧,罰點球前不能暴露踢球的方向,可采取適當的假動作戰(zhàn)術來迷惑對方守門員。
根據足球比賽的規(guī)定,罰球點距離球門為12碼,故點球通常也被稱為“12碼球”。12碼約為11米,這個距離在球場上可以說不近不遠。但可別小看這個距離,如果罰球距離為零,那么守門員只要站在球的正后面,就可以阻止進球。當罰球點距離門線3碼時,得分概率幾乎可以達到100%。而實驗發(fā)現,罰球點距離球門12碼時,進球概率為70%。這也就意味著球員有一半以上的概率可以踢進去,所以,進球的壓力落在了球員身上。本來罰球就有壓力,再加上重要比賽的壓力,壓力一大,腦子里想法就多,反而容易出問題。
而對于守門員來說,自身的判斷能力和反應能力是決定點球能否被撲住的關鍵因素。點球時,足球放置的位置距球門只有12碼,但運動員射門時的球速非常快,守門員根本無法從足球的路線上,判斷足球運動的軌跡。因此,我們時常能看到點球大戰(zhàn)時,球飛向了球門的左邊區(qū)域,而守門員卻撲向了球門的右邊區(qū)域。這是因為守門員根本沒有時間根據足球的方向調整自己的動作和方向,只能在點球被踢出前對進球方向做出猜測或預判。
還有研究指出,受生物學因素的影響,人和動物的大腦具有“右傾”傾向,也就是守門員撲球時,也會存在“右傾”傾向,在踢點球時,運動員可以根據這點做出自己的選擇。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chuàng),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