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8月26日電(魏承瑤)臺風是發生在熱帶和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經常產生在南北緯5度以外的熱帶和副熱帶洋面上。日前,在“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活動第四場“探秘臺風與氣象預報”主題講座現場,上海市氣象局副局長雷小途詳細解讀了臺風的形成、分類以及監測方法。
?
?
???????雷小途介紹,熱帶氣旋的形成有幾個主要條件,其中包括:較高的洋面溫度和一定的地球偏向力,前者確保有足夠的水汽上升到對流層中高層凝結從而為熱帶氣旋生成和發展提供潛熱,后者確保低層輻合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旋渦。一般在赤道兩側五度以內基本上沒有臺風形成,因為那里的地轉偏向力過小,也很少看到南大西洋等區域有熱帶氣旋生成,因為那里的海溫過低(通常海表溫度低于26度則很少有熱帶氣旋生成)。
???????“每個臺風的結構都不一樣,既使是同一個臺風在不同時刻的結構也是不一樣的。”雷小途表示,不是所有的熱帶氣旋都叫臺風,熱帶氣旋的分級有嚴格的標準,不同國家的分級標準也不盡相同。目前在我國,按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劃分為六個等級,從小到大分別是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臺風、強臺風、超強臺風。此外,在西北太平洋,臺風也常作為熱帶氣旋的總稱。
???????臺風是一種典型的災害性天氣,可以造成一系列災害,如狂風、特大暴雨和風暴潮,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對臺風的監測與預報顯得尤為重要。雷小途稱,臺風最主要的預報對象是運動軌跡,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隨著氣象衛星及數值天氣預報等技術的進步,對主導臺風路徑的大尺度環境氣流的刻畫能力大幅提高,路徑的預報精度逐年提高,目前已達到24小時路徑預報小于70公里的不錯準確率。但是,對于受臺風結構變化影響更甚的臺風強度預報,則由于臺風在海上,臺風結構及其變化的觀測資料獲取較為困難,導致對強度的預報能力至今仍有限。為了提高臺風強度的預報精度,除了要設法獲取臺風內部結構的觀測資料外,還要加強探究臺風的結構變化及其與下墊面的相互作用對臺風強度的影響機理,以完善臺風強度的預報模型,才能做出更準確的臺風強度預報。
???????在較完整的臺風結構觀測和較完備的耦合模式的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對臺風(強度和風雨分布)作出更有效的預測,從而采取更有針對性和更有效的應對措施。雷小途說:“首先監測預報的準確度要提高;其次在氣象部門發出了比較準確的臺風監測預報預警后,社會各方就要聯動,這需要提前做好預案。”登陸臺風深入內陸時,過于集中的強降水,很有可能造成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因此,需要組織各方面的力量,根據臺風影響的范圍、風險等級,以及地理環境等針對性地進行防災減災工作。
?
?
???????雷小途還強調,需要加強對臺風的科普。當人們處于臺風眼時,可能“風平浪靜”甚至會看見晴空。容易給人誤以為臺風已經過去,其實這種“風平浪靜”只是暫時的,由于臺風的特殊結構特征,臺風眼過后意味著另一邊的臺風云墻即將來襲,如果疏忽大意,很可能因疏于防范而造成嚴重后果。因此,要讓人們了解臺風的結構特征和影響風險,以防止臺風來襲時的猝不及防。
??????? 此次活動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氣象局主辦,上海科協大講壇、上海市中國工程院院士咨詢與學術活動中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上海市氣象學會、上海市氣象局宣傳科普與教育中心等承辦。
?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