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動物和人類一樣,有著不同的性別,一出生性別就已經確定。然而,有些動物卻不是這種情況,它們的性別可以改變,它們生命的前一部分是一種性別,之后,變成另一種性別,科學家稱這種現象為序列性雌雄同體。

人類對性逆轉現象的研究首先是從低等動物——大腸桿菌開始的。研究發現,大腸桿菌有雌雄之分,每當雌雄互相接觸時,都會發生性逆轉。此后科學家進一步發現,比細菌高等的生物,比如沙蠶、牡蠣、紅鯛、黃鱔等,也存在性逆轉現象。尤其是在魚類中,性逆轉現象很多。

黃鱔是我們日常生活較為常見的一種能“雌雄互換”的魚類。1944年,我國魚類學家、淡水生態學家劉建康首次報道黃鱔存在性轉變現象。劉建康在研究中觀察到,黃鱔的性別與身長和年齡有關,個頭小的大多是雌性,個頭大的大多是雄性。而這些雄性,都是由產卵后的雌鱔轉變而來的,且這一轉變不可逆轉。

也就是說,黃鱔從胚胎到性成熟期都是雌性。雌性性成熟產卵后,卵細胞敗育,卵巢逐漸退化,分布在生殖褶上的原始精原細胞開始發育,形成精小囊。黃鱔的發育逐漸向雄性過渡,最終由雌變雄。

“一夫多妻”的紅鯛魚,也具有“變性”特征。當一個紅鯛魚群體中唯一的那條雄魚死掉或被捉走后,用不了多久,魚群中一條強壯的雌魚身體就會發生變化,最終變成雄魚,取代原來的“丈夫”。

人們在長期的漁業生產中也發現,石斑魚在初次性成熟時都是雌性,產卵后隨著年齡增長和個體長大,部分魚開始由雌性轉變為雄性,體內卵巢卵細胞開始萎縮,精巢精細胞逐漸發育,到了高齡后,全部轉變為雄性。

目前,還沒有人能夠具體解釋清楚生物性別逆轉的機制。不過有人認為,魚類的性逆轉現象是為了最大程度地繁殖后代和使個體獲得更多的異性刺激。通常在魚群中,身形強壯者幾乎壟斷了與異性交配的機會,導致其他魚繁育概率相對較低。但是對于能夠性逆轉的魚類來說,它們有雌性和雄性兩個階段,于是具有繁育的“雙重機會”。相比于其他魚類來說,性逆轉也增加了它們繁衍后代的概率。

生物的“雌雄互換”之謎,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探索研究。目前,魚類性逆轉特性已經被科學工作者利用,服務于魚類育種或養殖生產,以獲得高產,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動物雌雄互變之謎

圖文簡介

大多數動物和人類一樣,有著不同的性別,一出生性別就已經確定。然而,有些動物卻不是這種情況,它們的性別可以改變,它們生命的前一部分是一種性別,之后,變成另一種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