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怎么在科學、商業、音樂,還有文體上獲得高水平技藝的呢?這是心理學上由來已久爭論不休的課題。

 

近幾十年來的研究表明,這個答案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練習—— 反反復復不停地練習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 K. 安德斯 • 艾瑞克森(K. Anders Ericsson)等人對一所音樂學院小提琴班的學生進行調查后發現,演奏水平被老師評為“優”的學生,從開始學琴到 20 歲平均花在練琴上的時間累積超過 1 萬個小時;水平為“良”的學生,平均練習的時間差一點兒滿 8 千小時;而演奏技巧最不濟的一組,平均練習時間只有 5 千小時不到。

 

(通過練習提高技藝的說法被人們普遍接受。圖片來源:Pixabay)

 

這些調查結果得到了人們的熱烈擁護,或許是因為這里面透露出一種任人唯才的吸引力: 把“偉大的” 跟 “僅僅只是好而已”區分開來的,是后天的勤奮而不是天生的智力。 馬爾科姆 • 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其最新作品《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一書里也指出 , 練習不是“你做得好了之后才去做的事情”,而是“做了才能讓你能夠做好的事” 。他還表示,智商—— IQ 測試的分數—— 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 “人的智商只要差不多有了 120 以后,”格拉德威爾寫道,“再多那一部分也不會轉化成為現實生活中切實可測的優勢。” [1]

 

杰夫 • 科爾(Geoff Colvin)在《哪里來的天才:練習中的平凡與偉大》(Talent Is Overrated  臺譯本書名為《我比別人更認真》)一書中也指出,“在完成一項從未做過的任務時,智商是判斷此人能否勝任的可靠標準,然而對于一個已經在某個崗位上工作了幾年的人來說,智商與表現完全無關。” [2]

 

但是,科學研究的結果卻跟上面說的很不一樣。研究顯示, 在許多領域取得成功都要靠智力——而且還不止一點點 。

 

例證之一便是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由大衛 • 魯賓斯基(David Lubinski)和卡米拉 • 本博(Camilla Benbow)帶領的研究小組進行的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研究人員在一個“青年人才搜索”(Youth Talent Search,類似于中國科技大學的“少年班”——編注)里面選取了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AT)成績排名前 1% 的 2000 多名年齡不超過 13 歲的青少年。(SAT分數與智商高低關聯度極高,心理學家霍華德 • 加德納[Howard Gardner]甚至稱 SAT 為“稍加改裝的”智商測試。)

 

魯賓斯基和本博研究小組對這 2000 多名智力早熟的青少年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的成就跟蹤調查后發現,跟那些 12 歲時 SAT 分數(相應的也就是智商)“僅僅只是”排名前 0.9% 的學生相比,那些排名為前 0.1% 的超級天才更有可能(幾率平均高出 2 到 4 倍)取得博士學位、獲得證書、在科學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或者出版文學著作。

 

(在許多領域取得成功都要靠智力——而且還不止一點點。圖片來源:Pixabay)

 

一個高的智商為你現實世界中提供了一個大大的優勢。

 

我們在最近的研究中也發現,智力的核心組件之一,“ 工作記憶能力 ”(Working Memory Capacity)能夠準確預測出多種復雜活動的結果。在一項研究中,我們對鋼琴演奏者的練習習慣以及工作記憶能力水平進行了估測,估測工作記憶能力就是讓人一邊記東西(比如一串隨機數字)一邊做其他事情,看記住了多少。然后,我們讓鋼琴演奏者視奏事先沒有練習過的樂曲。

 

不出所料,參試者練習習慣和視奏表現呈明顯的正相關聯。實際上,演奏者迄今累積進行的練習量對演奏水平的高低貢獻占到將近一半。不過,工作記憶能力在統計上也顯著的貢獻(大約 7% ,相當于中等規模影響因子)。換句話說,如果兩個鋼琴演員,練習的量相同但工作記憶能力不同,那么,工作記憶能力高的那個視奏表現會明顯更好。

 

如果智力以及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等這些綜合構成智力基礎的能力對成功只有一定影響當然好;其實沒有影響會更好,因為研究表明,這些因素一個人終其一生也發生不了什么變化。但光是這樣想是不會改變這個事實的。當然,我們絕不是說練習沒有什么作用。也不是說,一個平均智商的人就不可能取得,打個比方,物理學的博士學位——只是相對而言取得的可能性不高而已。

 

科學告訴我們的故事,有時候并不是我們想聽的。

 

編輯的話: 本文作者強調的是,智商其實比我們想的要重要,是可以轉化成為現實生活中切實可測的優勢的。而且,人的一生中智力基本不會發生什么大改變——這也許不幸,但也可以說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 作者David Z. Hambrick 和 Elizabeth J. Meinz 分別是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和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的心理學副教授。

排版:凝音

題圖來源:Pixabay

參考資料:

[1]馬爾科姆 • 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被《快公司》譽為“ 21 世紀的彼得 • 德魯克”,現任《紐約客》雜志專職作家。2005 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 100 位人物之一。著有暢銷書籍《引爆點》(又譯《引爆流行》)、《瞬間抉擇》(又譯《決斷 2 秒間》)。

[2]杰夫 • 科爾(Geoff Colvin),《財富》雜志高級編輯、專欄作家。美國在管理與領導力、全球化、股東價值創造等方面最犀利也是最受尊重的評論員之一。擁有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MBA學位,哈佛大學經濟學榮譽學位。

文章編譯自:Sorry, Strivers: Talent Matters.

 

勤能補拙?笨鳥先飛?你真的相信嗎?

圖文簡介

智商其實比我們想的要重要,是可以轉化成為現實生活中切實可測的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