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于中學化學課上必背的元素周期表并不陌生,每一個化學元素都有對應的中文名稱,但是有些元素名卻十分難寫,甚至很多人都不認識。那么大家知道這些化學元素的中文名到底是怎么取的嗎?

?

?

當我們展開元素周期表時,不難發現元素周期表最后幾位元素總是以Uu開頭,這是一種臨時的命名規則,這種命名辦法被稱作為IUPAC元素系統命名法。在這種命名法中,為未發現元素和已發現但尚未正式命名的元素取一個臨時西方文字名稱并規定一個代用元素符號。此規則易懂且使用方便,而且解決了對新發現元素搶先命名的惡性競爭問題,使得新元素的命名有了依據。

原則上,只有IUPAC(國際理論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擁有對新元素命名的權利。當然,新的元素獲得了正式名稱以后,它的臨時名稱和符號就不再繼續使用了。

但是要給新元素取一個中文名,僅僅尊重IUPAC元素命名法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按照元素的中文命名原則,同時還要考慮到其推廣性、用字的一致性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比如,我們看到的一些金屬元素名稱用“金”為形旁,在常溫下為固、液、氣態的非金屬元素的單質分別以“石”“三點水”和“氣字頭”為偏旁,盡量采用左右結構、左形右聲的形聲字。

?

?

盡管漢字博大精深,但是出現一些新元素時,我們還是會采用新造漢字,這主要是因為漢字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不能像印歐語系的各語言之間那樣,在引進科技名詞時可采用轉寫的方式。要從氣、石、金部中尋找一個形聲字而不與其他常用字重復是很困難的。其次,元素定名還必須符合1932年以來的“元素命名原則”——元素用字的右半邊為聲旁的慣例。因此,元素的中文命名要準確、唯一和使用便利,很難從已有漢字中選出。何況,新元素發現的周期比一般詞匯增長的周期要長,并不會妨礙漢字規范。因此,在選字未果的情況下,新造漢字是必要的。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徐壽,他是我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清代化學家。他鑒于西方的文字和我國的方塊漢字在造字原則上有很大的差別,在反復推敲后采取音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根據元素的性質創造了新字,基本上解決了由拉丁文譯為漢字的問題。例如,鈉、鈣、砷等是根據拉丁語前兩個字母的音,再加偏旁區別金屬與非金屬。這些元素的漢字名稱至今仍被采用,但也有的名稱經過科學的實踐已有了改變。正因為從徐壽翻譯化學書籍開始,我國才有一套系統的中文化學名稱。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新元素的中文名是怎么來的?

圖文簡介

相信大家對于中學化學課上必背的元素周期表并不陌生,每一個化學元素都有對應的中文名稱,但是有些元素名卻十分難寫,甚至很多人都不認識。那么大家知道這些化學元素的中文名到底是怎么取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