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餐具,通過手指的靈巧運動,善用者可以完美應對各種食物的“挑戰”。
?
?
筷子使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紂之前。《韓非子·喻老》說:“昔者紂為象箸。”箸,即是筷子。以象牙為筷,可見紂王生活的奢侈。一些古籍中,在“箸”字的左邊加上了一個偏旁“木”,說明最早的筷子,主要以竹、木為材質制成。以后才有象牙、獸骨、玉石、金、銀、銅、鐵等材質制成的筷子;到了現代,因工業的發展,有了塑料筷子、鋁合金筷子、人造水晶石筷子等等。筷子除名“箸”之外,還有許多稱謂:“筴”“提”“挾”“筲”“筯”,不過主要稱呼為“箸”。在古詩文中,“箸”出現的頻率很高,如李白《行路難》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現在的筷子花樣繁多,竹的、鋼的、瓷的、雕花的、彩漆的……究竟哪種筷子最健康,最有資格陪伴一日三餐呢?專家、醫生們認為,綜合考量,金屬筷清洗方便,不留殘渣,不會發霉,使用壽命長,是較健康的選擇。
當我們外出就餐時,也有不少人會選用一次性筷子,認為其更衛生,殊不知一次性筷子隱患多多。隱患之一就是保質期,外出就餐時一次性筷子的生產日期、廠家信息我們往往是看不到的,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隱患之二是一次性筷子太白,可能經過二氧化硫熏蒸等化學處理,如果一次性筷子有刺鼻的氣味一定不要使用。
在使用筷子后,一定要對筷子進行消毒。其中,最好的消毒方式是高溫消毒,利用紅外線和臭氧雙重消毒。在對筷子進行清洗時,一定要將筷子瀝干,潮濕的環境會幫助細菌微生物滋生。同時,要定期更換筷子,最好半年更換一次,避免筷子長期使用出現安全隱患。
筷子不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工具,更承載著我們的文化傳承。筷子雖小,卻是中國文化的傳承。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握起筷子,這似乎成了中國人從認知到成長必須的經歷。筷子雖輕,卻是中國餐桌上的重要禮儀。一雙雙筷子,堅持的是中國老幼尊卑禮儀文化,讓每個中國人明禮知節。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