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岳江鋒
策劃:宋雅娟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當今世界,隨著無人機、無人艦船等迅猛發展,世界各國對無人戰車的發展也青睞有加。一些無人戰車陸續投放局部戰場,已成為信息化戰場上的重要作戰力量,而素有“陸戰之王”美譽的主戰坦克,自然也法排除在無人化改型的行列之外。目前,美俄都在對坦克進行無人化改型,并為其賦予新的功能。
美軍的“坦克之王”——M1主戰坦克
M1“艾布拉姆斯”坦克是美國第三代主戰坦克,“艾布拉姆斯”的命名來自美國前陸軍參謀長、駐越美軍司令官克雷頓·艾布拉姆斯上將。該坦克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適逢越戰期間,研發設計過程較為倉促,因此初始性能并非上佳,但通過不斷改進,逐漸成為一款高性能的坦克,被譽為“坦克之王”,其裝甲防護能力尤為突出,甚至曾號稱“從不會被擊毀”!
M1主戰坦克全長9.78米,寬度3.64米,高度2.43米,戰斗全重63噸,最大行駛速度72千米/時,最大行程465千米。M1坦克整體構型與“巴頓”系列坦克截然不同,車身低矮得多,裝甲厚度從12.5毫米到125毫米不等,正面與側面均有傾斜角度來增加防護能力,故避彈能力大為增加。
M1主戰坦克的一項革命性創新就是拋掉了以往坦克慣用的柴油機,首次使用了渦輪發動機。這一改變不僅節省了燃料消耗,而且可以進行更安靜的作戰,其聲音如此之小,遭遇到這種坦克的士兵在沒有警覺的情況下就被消滅,因而被稱為“耳語般死亡”。
自從M1系列坦克問世以來,產量已超過1萬輛,其家族成員眾多,主要有M1、M1A1及最新型號M1A2等改型,裝有全新的裝甲和電子設備,主要用戶是美陸軍及海軍陸戰隊。
M1系列的最新型M1A2坦克構造圖(圖片來自網絡)
“坦克之王”化身為無人駕駛突擊清障車
測試中的“無人駕駛版”M1坦克(圖片來自網絡)
日前,美軍正在M1坦克的基礎上,開展無人化改型,發展出一種新型機器人綜合清障概念車。據悉,“無人駕駛版”的M1主戰坦克正在華盛頓州亞基馬進行測試。這種類似于“機器人”的M1主戰坦克可以在發動地面進攻前,清除戰場障礙和雷區,進而使作戰人員避開了突擊清障和作戰工程中面臨的最危險工作。
眾所周知,在地面作戰中,一線部隊通常會遭遇敵人的防御措施,包括鐵絲網、壕溝、地雷及其他反坦克障礙物。而戰斗工程人員則充當“沖鋒隊”的角色,來清除這些障礙,因此必然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
為此,美國陸軍開發了M1主戰坦克的無人駕駛版,又被稱為“突擊清障車”(ABV)。它是一種生存能力極強的清障車輛,主要改造包括:拆掉了坦克上原有的炮塔和主炮,加裝了礦井犁、推土鏟、軍械清除工具以及可引爆的掃雷系統,這使其前部乍看上去像一臺“推土機”。此外,通過在頂部加裝反應裝甲,該坦克可以更有效地對抗反坦克火箭和導彈攻擊。
突擊清障車作為一種新概念的“機器人綜合清障車”,由后方士兵遠程操控。車身連接了一整套外向型攝像頭,而且這些攝像頭連入了無線網絡系統,同時車輛還加裝了遠程轉向和設備操控系統。這種突擊清障車可以穿過鐵絲網、填充壕溝,用火箭推進式線性炸藥沖擊雷區,并粉碎反坦克障礙物。
該車目前正在亞基馬訓練中心接受聯合作戰評估測試。聯合作戰評估是一種實地演習,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通過這項評估,旨在測試未來可能投入應用的機器人技術,為開發更多的機器人地面車輛積累經驗,特別是陸軍已決定對M2“布拉德利”戰車進行無人化改進。
俄制無人炮塔型未來坦克化身為偵察武器
除美國外,俄羅斯也在進行坦克無人化的嘗試,但俄羅斯的坦克無人化先從無人炮塔開始的。眾所周知,現代坦克大多由四人乘員組構成:即車長、炮手、裝填手和駕駛員,除了駕駛員的位置一般處于車體最前方,其他乘員的身體部位多多少少被塞進了炮塔里。雖然坦克的頂部和炮塔都是裝甲集中防護的關鍵部位,但還是頂不住“鉆天入地”的反坦克武器。
俄制T-14“阿瑪塔”坦克自2015年亮相以來,隨著換裝152毫米火炮傳聞的出現,該坦克的無人話題也屢次被俄羅斯媒體提及。如今T14作為“未來坦克”,其無人炮塔已投入應用。這種坦克配有遙控戰斗模塊、專用的武器站、專用的帶超強防護彈藥室和自動裝彈機,即使車組人員被擊傷,無人炮塔依舊能夠發射炮彈進行攻擊。
其實,無人化轉型后的T-14坦克首先是偵察武器。采用主動相控陣天線的多普勒雷達可以在距離100千米的范圍內跟蹤特別指定的50個以上的目標。依靠閉路通信,可以對“聯盟”152毫米自行火炮、近程和遠程防空導彈進行目標指示和瞄準。T-14坦克的設計體現了網絡中心作戰概念,它與T-90等其它坦克、裝甲車輛組成戰斗小組。
改進了無人炮塔的T-14坦克(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