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天到來,各種各樣的大排檔也開始火熱起來,人聲鼎沸的夜宵攤里,“爆炒田螺”也算是一道人氣極高的菜肴。然而,人們往往會忽略一種特殊“田螺”的危險。
?
?
福壽螺,學名為大瓶螺,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80年代初,我國先后引進飼養,以供食用。雖然有一個吉利的名稱,但福壽螺本身卻是危險重重。
福壽螺是農作物的“殺手”。在引進初期,人們對福壽螺的生物學特性、營養價值、市場前景以及危害性缺乏認識,再加上管理不善,導致其迅速擴散蔓延進入農田,危害水稻等水生農作物,現已成為農業生產上的一大災害。福壽螺孵化后成長一段時間,便開始嚙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基本不吃成稻,水稻插秧后至返青期是主要受害期。除此之外,福壽螺的食量極大,極易造成農作物減量減產。因此,植保專家建議各地在水稻返青期前對福壽螺進行防治。
福壽螺也是水生生物的“殺手”。它的繁殖能力極強,每只雌螺可年產卵萬粒左右,大大侵占了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間。與此同時,福壽螺的糞便還會對水體造成污染,大量福壽螺存活的水域,其水體質量下降,必將對其他水生生物造成負面影響。
另外,因進食福壽螺而導致頭痛發熱甚至死亡的案例也時有發生。這是因為福壽螺是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線蟲寄生在福壽螺里面,如果在烹飪時,沒有殺死線蟲,線蟲容易侵入到人體,嚴重的可能破壞神經組織,導致癡呆甚至死亡。據專家介紹,福壽螺身上普遍攜帶著寄生蟲,一只成年福壽螺體內含有的線蟲,少則上千條,多則五六千條。人們在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福壽螺時,極易染上線蟲病。
正因為福壽螺在農業生產、水體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所產生的嚴重危害,所以早在2003年我國就將福壽螺列入首批侵入我國的16種危害性最大的外來物種名錄中。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福壽螺的危害還是知之甚少,并且很難分清中國圓田螺(螺螄、田螺、香螺)與福壽螺的差別。實際上,這兩者的差異較為明顯。首先從個頭來看,成年福壽螺體型要比田螺大很多。再從顏色上來看,福壽螺顏色偏黃,而田螺偏青褐色。即便是個頭相當的田螺和福壽螺,構造上都會有很大的區別。一般來說,田螺的尾部呈椎體形,蓋頭是片圓形,而福壽螺尾部很短,蓋頭偏扁,整體呈圓盤形。
科學研究表明,將福壽螺放在75℃以上水中,持續煮30分鐘以上,才能殺滅其體內絕大部分寄生蟲。而即使是食用普通田螺,也要注意在餐飲加工過程中煮熟煮透。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