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這句引人遐想的詩句是來自于唐朝詩人徐夤的古詩,它是形容一種珍貴的瓷器,這種瓷器在雋美悠久的中華歷史中,顯得極為神秘,它就是被人們傳頌已久的“秘色瓷”。由于秘色瓷傳世量極少,工藝失傳多年,加上文獻記載匱乏,千百年來,秘色瓷一度只“活在”后人的想象之中。

?

?

什么是秘色瓷?

?

秘色瓷屬于青瓷系列,它是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年越窯專為皇宮燒制的一種精品瓷器。從宋代伊始,直至今日,廣大學者針對“秘色”一詞的確切含義仍聚訟不已。據傳說,秘色瓷為五代吳越國王錢镠規定越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庶民沒有使用權力,且釉藥配方、制作工藝對外保密。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秘色瓷為何一直以來都披著一層神秘面紗了。

?

初露風華的秘色瓷

?

1981年陜西扶風,有著“關中塔廟始祖”之稱的法門寺佛塔,在接連幾天的風雨摧殘下,塔的中部出現裂縫,東北部基本坍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場巨大劫難的背后,一個埋藏了1000多年的驚世秘情得以重見天日。就在清理佛塔基座時,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個狹小幽深的地宮入口。而在史籍中確有記載:法門寺塔下有地宮,里面埋有釋迦牟尼的一枚指骨舍利和無數珍寶。于是,在隨后的發掘中,發現了兩座刻有文字的石碑。而其中一塊就是專門記錄法門寺皇室供奉物品的《物賬碑》,碑文注明有:“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不久之后,在地宮深處,果然發掘到了13件不同種類的青綠色瓷器,另外,在地宮其他位置發現了同樣質地的八棱靜水瓶。由此,學術界基本斷定,這14件形制類似的瓷器皆為秘色瓷。

時隔多年,2017年4月18日,在慈溪舉行的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考古發掘入選“十大”新聞發布會現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建明博士表示:“秘色瓷是考古界的千年之謎,這些瓷器產地在哪、如何燒制,原本都不得而知,而今答案在這批上林湖出土的瓷器上找到了。”上林湖窯址出土的秘色瓷制品,與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器,在外觀、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并且在窯址內發現了多個“官”字款的匣缽,這些證據可以確認秘色瓷的生產基地就在上林湖畔,與此同時也基本確定了秘色瓷的出產地在越窯。

?

秘色瓷的絕世工藝

?

秘色瓷的質地與色澤,世人無不稱贊。法門寺塔發掘出的14件越窯秘色瓷中,除兩件為青黃色外,其余均為青綠色釉,細膩的胎質更顯晶瑩潤澤,如靜謐湖面一般。其中的一件八棱凈水秘色瓷瓶更是在考古學界被稱為“一個突破性發現”。水瓶高達到了21.5厘米,腹徑最大值達到11厘米,口徑約2.3厘米,重615克。八棱凈水瓶瓶頸細長,直口,圓唇,肩部呈圓隆狀,瓶腹為瓣狀瓜棱形,圈足稍微外侈。在瓶頸與瓶身交接處,有相應的八角凸棱紋三周作為裝飾,且呈現階梯狀。這只瓷瓶造型優雅別致,端莊規整,線條優美,通體明亮泛綠,瓷化程度極高,這一造型在唐代極具審美創意。

同一批出土的越窯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和越窯五瓣葵口秘色瓷盤,通體施有青綠色的釉,釉色均勻光潔,瑩潤飽滿,器形規整。在燈光下,碗和盤內明澈透亮,玲瓏剔透,“無中生有”,恰似一汪清水留于碗內或盤內。

這樣的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奧秘就藏在制作過程中。原來在燒制前,工匠巧妙地將器物的底部設計成微微向內部凸起的造型,這樣便使碗或盤的底部形成了一個微小的弧面,再配以青綠透明的光滑釉面,就使得碗或盤的底部成為一個類似“凸面鏡”的構造,從而讓光產生了散射,進而形成了神奇的視覺觀感。這便是秘色瓷能夠產生“無中生有,似盛有水”現象的真正原因。

這千年的秘色之青,著實令人意醉神迷,可融人為于自然,亦可融自然于人為,巧奪天工,驚世駭俗。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揭秘千年珍寶——秘色瓷

圖文簡介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這句引人遐想的詩句是來自于唐朝詩人徐夤的古詩,它是形容一種珍貴的瓷器,這種瓷器在雋美悠久的中華歷史中,顯得極為神秘,它就是被人們傳頌已久的“秘色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