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交通和通訊均不發達的古代,信鴿長期被用作互通消息的工具。古人們在航海出行之時也常攜帶信鴿,遠航時間長,可用它來傳遞航情。甚至在交通便利、通訊發達的今天,信鴿仍然有它的特殊用處。比如,在邊防地區,信鴿就是最好的“義務通信兵”。那你是否好奇,為什么信鴿在送信過程中,長距離飛行卻不會迷路呢?科學界也提出了多種學說。

?

?

最具代表性的學說是太陽導航說和地磁導航說。太陽導航說指出,鴿子體內有完善的生物鐘,在不同時間下確認太陽的位置即可校正時間,判斷出移位和方位角的變化,從而得知自己所處位置以及飛行方向。地磁導航說認為鴿子根據地球磁場確定方向。美國一位大學教授進行過實驗:將金屬線圈放置在鴿子頭部周圍,通入微小無害的電流,則可以輕微改變鴿子頭部周圍的磁場。在無陽光的時候進行試驗,若線圈產生的南極朝上,則鴿子最終可飛回家中;若北極朝上,則鴿子會越飛越遠。若有陽光的時候進行試驗,鴿子則會擺脫磁場的控制。

而動物學家則根據另一些實驗測試提出了信鴿記憶說。他們認為信鴿在長距離飛行或首次飛行時,都會利用其識別南北方向的本能,并且在白天和黑夜分別以太陽和星星來作為判斷方向的依據。但在同一路線上飛行多次之后,信鴿則會以地面上某些熟悉標志作為判斷方向的依據,即對路線儲存了記憶,而并非采用最短直線路徑飛行。

?

?

也有來自瑞士和南非的研究團隊對以上理論都不認同,提出“重力地圖”這一說法,他們用實驗證明了鴿子的導航能力會受到重力異常的影響,也就是鴿子用對其鴿房附近重力場的記憶來給自己指路。

鴿子如何識途雖然各有說法,但鴿眼靈敏的視覺是眾所周知的,它可以準確地觀察到某一個方向上物體的移動。因此,科學家對鴿子的視覺能力進行了深度研究,通過仿生學原理用光電管和人工神經元制造了“電子鴿眼”,檢測在一定方向上物體的移動速度、方向、形狀和尺寸,在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信鴿為什么會識途?

圖文簡介

在我國交通和通訊均不發達的古代,信鴿長期被用作互通消息的工具。古人們在航海出行之時也常攜帶信鴿,遠航時間長,可用它來傳遞航情。甚至在交通便利、通訊發達的今天,信鴿仍然有它的特殊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