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明明記得剛才把書放在桌子上了,可就是找不到。經過翻箱倒柜之后,才突然發現要找的書竟然在沙發上。這時候我們會想:難道是我的記憶被篡改了嗎?其實,這是一種特殊的現象——虛假記憶。

?

?

記憶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

?

記憶應當包括信息的識記、保持、再現三個方面。如:識記是見到桌子后將其與周圍的物體區別,并在大腦皮層形成相應的反應,保持就是將桌子作為一種痕跡留在大腦中;再現或再認是痕跡的重復出現。但是,不是所有的記憶都是完全正確的。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伊麗莎白·羅夫特斯做過相關實驗,她向參與者展示一張虛構的迪士尼廣告——一張參與者小時候和兔子羅杰的合成照片。結果167名參與者中有16%認為自己小時候確實和兔子羅杰合過影、拍過廣告,并詳細地描述了當時的情境。而在她的另一個實驗中,把參與者小時候和爸爸在一起的照片同一張熱氣球的照片合成到一起。結果每兩個參與者中就有一個人“回憶”起自己搭乘熱氣球的經歷。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大腦都可能會錯誤地回憶出明明不存在,偏偏“歷歷在目”的事情,特別是關于童年時期經歷場景的記憶。羅福特斯給這種現象起了一名字:想象膨脹,又稱虛假記憶。

?

?

虛假的記憶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

專家認為,情緒、因果關系和內隱記憶都會造成錯誤記憶。當人受到情緒,特別是強烈情緒影響時,會對特定事物格外關注,此時我們注意范圍變得狹窄,感興趣的細節格外清晰,而其他重要的細節就會被“無視”。這樣,不經意間就會造成記憶上的錯覺。當人們看到不連貫的事物時,不自覺間會把所見片段組合成一個很有邏輯的畫面,這就是歸因,這也會導致記憶的扭曲。除此之外,記憶錯誤和內隱記憶有所聯系。內隱記憶,就是一種自動的、不需有意識回憶的記憶現象,我們并不知道自己擁有這種記憶,可它會在特定任務的操作上表現出來。研究表明,人們對社會信息的記憶比對非社會信息的記憶更具內隱性。

除此之外,科學家利用大腦成像技術對創造記憶和儲存記憶做了相關研究。他們發現大腦灰質內部的海馬體能充當記憶儲存箱的功能,但是這個儲存區域的分辨能力并不強:對相同的大腦區域的刺激,可以讓它產生真實的和虛假的記憶。而對真實記憶與虛假記憶的區分,研究人員提出了根據背景回憶以加強記憶的方法,如果某些事情沒有真正發生過,就很難通過這種方法加強人腦對它的記憶,由此便可以根據記憶的清晰度對虛假記憶有所判斷。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你知道嗎?記憶也可能是假的!

圖文簡介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明明記得剛才把書放在桌子上了,可就是找不到。經過翻箱倒柜之后,才突然發現要找的書竟然在沙發上。這時候我們會想:難道是我的記憶被篡改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