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朱鹮,大家不一定知道它的樣貌,但卻對這個名字十分熟悉。“國寶朱鹮”是它,“秦嶺四寶”中有它,“東方寶石”說的也是它。
朱鹮是一種在水邊活動的鳥類,長腿適于涉水行走,長脖子和長而下彎的喙則適于取食水中的食物。白天,它們會在河流淺水處或稻田中活動,覓食時站立不動或緩步前行,同時左右搖擺身體和頭頸,喙部上下開合,試探性地尋找水中的食物。因為朱鹮喙內具有發達的感受神經,因此當發現自己夾住的是食物,則會迅速夾緊,夾出水面并吃掉;但如果是石頭或者樹枝的話,則會丟棄。朱鹮的食物主要包括小魚、泥鰍、蝦蟹等小型動物。
朱鹮成鳥體羽為白色,略透粉色,這也是這種鳥名字的由來。實際上,在不同季節里,這種鳥的羽色還會發生變化。繁殖季節,羽毛會呈現出灰色,但這種變化不是生長出的新羽毛本來的顏色,而是朱鹮用嘴蘸取頸部腺體分泌的一種深色非水溶性物質,并將其涂抹到粉白色的羽毛之上的結果。
歷史上,朱鹮不但分布廣泛,種群數量也十分龐大。但自20世紀中期以來,朱鹮一度在野外消失,在經歷了重新發現和一系列保護措施之后,朱鹮種群才又逐漸恢復壯大。
秦嶺的朱鹮從不遷徙,它們終年都生活在這里,因為秦嶺南麓的水在冬天也很少結冰,因此朱鹮一年四季都可以獲取食物。對于生活在寒冷地區,例如我國東北的朱鹮來說,它們是否遷徙,人們還沒有確鑿證據。但是,這些地方的水域冬天結冰,假如朱鹮留下過冬,可能會面臨沒有食物的境地,因此人們推測這里的朱鹮會遷徙到相對溫暖的南方越冬,而到了春天則又飛回北方繁殖。
朱鹮是一種“一夫一妻”制的鳥類,一般3月中旬,雌鳥和雄鳥會一起“共筑愛巢”。它們會將巢筑在栓皮櫟、馬尾松的枝杈間,鳥巢呈圓盤形,外周由枝條搭建骨架,內部由草葉、苔蘚等柔軟的植物作為墊材。
朱鹮體型不小,它們的巢也不小,其直徑一般都超過半米,甚至達到80厘米。這么大的巢,只有粗壯的大樹才能夠承擔,也只有粗壯的大樹才能庇護。科學家研究發現,朱鹮筑巢選擇的樹木,一般都有25米高。如果當年繁殖成功的話,那么這對朱鹮來年還會回到這里筑巢,新巢甚至就搭建在舊巢之上。因此朱鹮是一種非常“戀家”的鳥類。
除了對巢址的要求,朱鹮對日常生活所需的覓食地和夜宿地也有一定的要求。
前面說過,朱鹮以河流、水田中的泥鰍、蝦、蟹等為食,因此朱鹮的“家”周圍一定要有濕地,但也不是什么條件的濕地都能滿足朱鹮的要求。例如,高草叢生、隱蔽而不開闊的覓食地就不是最佳選擇,因為對于這種體型較大、起飛不是那么容易的鳥類說,這樣的環境并不利它們提前發現天敵;再如,一般來說,很多鳥類都會選擇遠離人類聚集點或人類活動頻繁的地點,但朱鹮卻是個例外,因為它們依賴人類耕作的水田提供的食物,此外,覓食地中食物的多寡、土質是否松軟等,也是影響朱鹮選擇覓食地的因素。
夜宿地的選擇同樣至關重要,因為這里不單只是睡覺休息的地方,更是庇護朱鹮遠離天敵的地點。朱鹮雖然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但在大自然中,它們仍然是一種被捕食者,天敵包括猛禽、黃鼬以及家犬等,因此它們會選擇在大樹上夜宿。因為樹上遠離地面,可以躲開來自地面的捕食者,而且有了枝丫庇護,還能躲避來自空中的天敵。
朱鹮種群數量變化,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牽動著中國、日本等原產國的心,國際社會也對此高度關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受脅物種紅色名錄在1994年和1996年的兩次評估中,將朱鹮列為“極危”級,2000年之后則被列為“瀕危”級,這是因為朱鹮的種群數量近年來有所上升,分布區面積有所擴大,人們的保護力度也有所加強。
對于我們每個人,假如你在野外看到朱鹮,一定不要過分接近,因為白天它們會利用大量時間覓食,過分接近會使它們感到不安,放棄食物而被驚飛。假如這只朱鹮正處于繁殖季,那么今年它家的幼鳥可能就會因為食物不足而餓死。
?
作者:吳海峰,鳥類學碩士(中國動物學會推薦)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