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鴻爪雪梨

  策劃:武玥彤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盤點現役海軍武器(五)——鞭長能及:艦載機的作戰模式

  作為現代海軍最耀眼的那顆明星,航空母艦是現代海軍艦隊無可爭議的信息和控制核心,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龐大、最復雜的武器之一,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相對應的,航母的武器也最為“金貴”,與驅護艦不同,航母的武器并不是導彈或者魚雷,而是甲板上停留的艦載機,即艦載機就是航母的武器,艦載機的性能決定了航母的作戰能力。有了航母作為起降、維修和補充基地的支持,艦載的作戰半徑已擴大到1000公里以上,并可通過空中加油而進一步擴大。當艦載機的彈藥打完,還可以迅速回艦補充,繼續開展下一輪打擊。航母和艦載機的存在,重新定義了現代海戰對于持續作戰和多模式作戰的要求。

  早期(二戰前后)的艦載機與其它飛機基本相同,隨著超音速飛機和核動力航母的出現,航母戰術理論趨于成熟,對艦載機也提出了更為精細化的戰術指標。同時,與陸地相比,航母的可用空間、海面的起飛環境和自然環境也更為惡劣,因此對艦載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母戰術發展至今,艦載機已形成了戰斗機、攻擊機、反潛機、預警機等多個不同機種,以應對不同的作戰環境。

  艦載戰斗機是現代航母上數量最多、任務最重的機種,在指揮系統的引導下,戰斗部需完成奪取制空權、突擊地方艦船和大型目標的重要使命,毫不夸張的說,航母的艦載戰斗機群是航母戰斗力的核心組成部分。以法國的主力艦載戰斗機“陣風”M為例,通過掛載不同類型的導彈,陣風M戰機承擔著防空/空空格斗、反艦、近距離空中支援、地面戰場火力壓制、超視距精確打擊甚至核威懾等關鍵任務。

執行戰術和準戰略偵察任務的陣風M戰斗機(圖片來自網絡)

  艦載攻擊機又稱強擊機,與艦載戰斗機相比,強擊機的外形略顯“笨重”,這是由它的戰術定位決定的。強擊機功能較為專一,主要承擔著從低空、超低空攻擊地面或水面的中小型目標,為己方部隊提供火力掩護的重任。由于地面火力較密集,攻擊機的座艙、發動機、油箱等要害部位一般有裝甲保護。攻擊機可以憑借自身優良的低空操作性能和“皮糙肉厚”,冒著敵人的炮火對地面展開覆蓋性火力打擊,裝備的彈藥也以普通炸彈、制導航空炸彈、集束炸彈等為主。

美國舊式A-7艦載攻擊機(圖片來自網絡)

  潛艇是公認的戰略武器,是航母的克星之一,而艦載反潛機則是潛艇的克星。反潛機不承擔作戰任務,它的定位是為航母保駕護航,排除隱患。通過機上攜帶的幾十上百個聲吶浮標,反潛機可利用掃海雷達探測、聲吶浮標探測等多種探測手段對海區進行探測。與潛艇的水下速度相比,反潛機每小時數百公里的速度要快得多,反潛機在一小時之內即可巡視上千平方公里的海域,為航母開辟了一條順利前進的綠色通道。

美軍現役某型艦載反潛機(左)和艦載預警機(右)(圖片來自網絡)

  由于受到地球曲率的影響,艦載雷達在高空和超低空存在盲區,這就給了敵方反艦導彈或戰斗機以可趁之機。航母的艦載預警機就是為彌補這一漏洞而生的。航空母艦編隊的預警,由預警機和偵察衛等組成,預警機翱翔在近萬米的高空,像雄鷹一樣俯瞰大地,能夠提前發現數百海里外的多個目標,極大的增加了航母的防空預警可用時間。艦載預警機配備了全套的電子偵察、警戒和通訊設備,能及時將情報傳回母艦,以指導母艦實施攻擊;先進的預警機本身就是一個微型指揮中心,可同時引導數十架飛機空戰,達到先發制人的效果。

  除了上述的預警、攻擊機型外,某些航母上還裝備著少量的偵察機、加油機、運輸機和直升機等輔助機型。各種機型的相互搭配,使航母成為了一個運動的海外基地,航母體量越大,載機數量越多,作戰能力也就越強,如美國海軍遠洋戰斗群的核心力量——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可搭載各式飛機共100架左右,與其相比,我國海軍走向深藍的偉大征程才剛剛起步,中國航母和中國艦載機將有怎樣的光輝前景,讓我們拭目以待。

“遼寧號”航空母艦(圖片來自網絡)

  劃重點:

  艦載機是航母的武器,其性能決定了航母的作戰能力。航母體量越大,載機數量越多,作戰能力也就越強。艦載機根據其戰術定位的不同,分為戰斗機、攻擊機、預警機等機型,它們分別承擔著作戰主力、對地打擊、反潛反導的重任,配合加油機、偵察機等輔助機型,共同組成了航空母艦的核心戰斗力。

盤點現役海軍武器(五)——鞭長能及:艦載機的作戰模式

圖文簡介

作為現代海軍最耀眼的那顆明星,航空母艦是現代海軍艦隊無可爭議的信息和控制核心,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龐大、最復雜的武器之一,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相對應的,航母的武器也最為“金貴”,與驅護艦不同,航母的武器并不是導彈或者魚雷,而是甲板上停留的艦載機,即艦載機就是航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