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蘭順正
策劃:宋雅娟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近日,日本F-35墜海的消息傳遍網絡,到目前為止,失事飛行員依然處于失聯狀態,而這也讓相關的飛行員防護救生裝備受到重視。
飛行員海上救生是世界公認難題
(圖片來自網絡)
1“金疙瘩”需要保護
眾所周知,培養一名飛行員需要巨大的投入,尤其是戰機飛行員更是可以用黃金做等價。飛機用于軍事后,飛行員要面臨缺氧、過載、碰撞和低溫等考驗,使其無法正常工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須對其進行必要的防護。同時,飛行員一旦緊急彈射或迫降后落如戈壁、沙漠、江海湖海等不適宜生存的地區,也需要擁有相應的救生裝備,以“移植”適宜的生存條件,爭取營救時間。為了充分能讓飛行員更好的發揮戰斗力,飛行員個體防護救生裝備是每個國家的空軍都必備的。
飛行員個體防護救生裝備的研制,早在 19 世紀氣球升空飛行中已開始了(高空供氧設備)。發展至今,主要包括加壓供氧裝備、抗荷代償裝備、碰撞保護裝備、水上救生裝備、調溫設備、核生化武器防護裝備等,主要用于對飛行員在高空、高速、高過載飛行,進入有害物理、化學、生物環境,以及飛行員跳傘落人江河湖海等不利環境時實施全身、全程保護。
2“魯濱遜”的漂流“神器”
因為此次日本F-35墜落太平洋,使得飛行員海上救生設備尤為顯得重要。目前海上救生設備一般分為隨身部分和座椅部分:
隨身部分有救生馬甲、救生服領等,救生馬甲內綜合了各種救生物品,如自衛武器、食物、飲用水、頻閃救生信號燈,降落傘鉤刀,煙霧火焰信號彈,濾光片,哨子,指北針,求生信號反光鏡,煙霧煙火信號棒,電臺,手電等(美軍飛行員還隨身帶著一份寫著多國家語言的“求助信”。大概意思是:我是美國人,請不要殺完我,請給我水和食物,并把我送回美國,美國政府會報答你的)。救生服領的原理和客機上的救生衣差不多,當穿著者落入海水或內陸水域后,依靠手動和自動兩種充氣模式變成救生圈,通過產生的浮力,使穿著者的頭部露出水面,達到救生的目的。而中俄兩國飛行員常在腋下夾著兩個小挎包,這就是腋下救生器,充氣后能使穿著者肩部以上露出水面。
腋下救生器能讓飛行員肩部以上露出水面
(圖片來自網絡)
座椅部分是指在飛行員座椅底下的救生用品包,其中的物資更多也更全,可謂“百寶箱”,在飛行員跳傘時隨人一起被彈射出艙,人椅分離時,一方面自動打開降落傘,一方面由飛行員手動或自動打開救生包。救生包打開時拋出救生船并在空中靠重力加速度打開氣瓶給救生船充氣(救生船也可遇水自動充氣)。如美國早期F/A-18A,B,C,D戰機就在彈射座椅的坐墊下面配備巨大的SKU-3/A救生用品包,里面主要配備了四大類物資:AN/URT-33A彈射自動信標機,10分鐘應急氧氣系統;LR-1單人充氣救生筏,座椅救生器材(包括尼龍繩、煙霧信號彈、 海水熒光著色劑、SRU-31/P救生用品包、袋裝飲水、空地聯絡信號卡片、鋁箔反射救生毯;救生電臺以及備用電池等)。
演習中出現的中國飛行員救生設備
(圖片來自網絡)
3中國救生設備發展逐步跟上時代
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開始第一代飛行員海上救生裝備的研制。那時我軍飛行員救生裝備極度匱乏,第一代救生裝備是依照被我軍繳獲的救生用品仿制出來的。 上世紀80年代末,第一代飛行員海上救生裝備逐漸落伍,中國研發出第二代海上救生裝備。但是該設備啟動幾乎全靠手動,如傘具、救生包不能自動解脫,救生筏不能自動充氣,救生電臺不能自動開機并自動發出求救信號等。如果飛行員跳傘時已昏迷,救生裝備就無法啟動。據報道,現在中國飛行員的海上救生裝備水平相比原先已經有了較大的提高,已經具備自動開傘,救生筏自動重啟,自動拋放,自動漂浮等功能。相信在未來國產救生設備一定能最大限度的保護飛行員的安全。
劃重點:飛機墜海后飛行員的海上救生是世界公認難題,而飛行員救生設備通過提供必要的生存物資和手段,如水糧、電臺、信號發生器、自衛武器、救生筏等,將適宜人類生存的條件“移植”到海上,能夠盡可能的延長飛行員的生存時間,使其支撐到救援力量的到來,因此是各國空軍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