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過后,便迎來了草長鶯飛的春季。可尚未充分享受到明媚的春光,突然就迎來了降雨降溫天氣。人們把這種乍暖還寒的天氣現象稱為“倒春寒”。
?
?
“倒春寒”這一術語最早來源于農業,主要指3、4月份,進入春季以后,氣溫回升很快,后期由于受較強冷空氣頻繁襲擊,氣溫明顯下降,低溫持續時間長的那種春季前暖后冷,并造成大片地區農作物遭受冷害的天氣現象或者天氣過程。但是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不同,種植作物不同,影響作物生長的氣象要素數值不同,不同地區對“倒春寒”現象的定義也不一樣,具體指標是多少,要視各地具體情況而定。比如,在華南地區,一般來講,2月下旬到3月上旬開始播種早稻,這時候要是出現前暖后冷以致對早稻播種育秧產生影響的情況,就可以叫做“倒春寒”。在江南一帶地區,“倒春寒”主要出現的時間是在3月下旬以后,通常是4月份,因為這個階段江南已經進入春季,溫度回升,農作物抗寒能力減弱,如果氣溫突然出現驟降現象,就會危害水稻的播種育秧和一些農作物的健康生長,這便是江南地區的“倒春寒”。
顯而易見,“倒春寒”會對農業產生消極影響。對此,專家們也給出了解決方案。以早稻為例,它是最容易受“倒春寒”影響的農作物之一,種植戶可以采取降濕透光,在天氣轉晴時適度揭棚;及時施肥,補充營養等手段來應對消極影響,同時也要注意防治低溫高濕所引發的病蟲害。油菜也深受“倒春寒”之害,所以種植戶需要及時關注天氣變化,在冷空氣來臨前及時灌溉,增加田間濕度。對于已經嚴重受凍的油菜,應摘薹或隔薹,追施速效氮肥。保護蔬菜的方法則以保溫為主,例如對苗床覆蓋稻草、地膜等,或者臨時加溫,熏煙,灌水,以此提高棚內溫度。
此外,我們自身也要警惕“倒春寒”,因為“倒春寒”極易導致疾病發生。天氣轉暖后,人體自身免疫力較冬天有所下降。再碰上氣溫驟降,很容易生病。熱平衡能力較差的老年人出現心腦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增高,風寒感冒也會多發。除此以外,“倒春寒”還會導致空氣寒冷、干燥,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受到直接影響,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便可以乘虛而入。因此,出現“倒春寒”之時,亦是麻疹、百日咳、猩紅熱、氣管炎等呼吸系統傳染病發病的高峰。
古人用“門庭春已近,風雨卻多違”的詩句來形容“倒春寒”對人們生產生活造成的影響。但是只要人們小心應對,多加防范,就能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