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獨特的福建土樓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筑”,因其大多數為客家人所建,又稱“客家土樓”。2008年7月6日,由福建省永定、南靖、華安三縣的“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組成的“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

福建土樓無論是從它悠久的歷史還是特殊的工藝,抑或是獨樹一幟的建筑風格,都值得被妥善保護。在閩西南一帶山區,勤勞聰慧的客家人因地制宜,恃山經營,聚族而居。他們用當地的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經焙燒的土,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并用夾墻板夯筑成兩層以上的樓房。在土樓的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大門一關,自成一體,就算被圍困也可長時間糧水不斷。再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福建土樓的建筑特點起源于唐,至明已臻成熟,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嶺中的土樓的形狀多樣,現存的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吊腳樓等各式土樓30多種23000多座,形成一個個依山偎翠、錯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土樓群。

?

?

福建土樓在建筑學上的價值不言而喻,在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民俗學等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建筑學上,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創造性的生土建筑藝術杰作。在歷史學上,福建土樓產生于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并一直延續至今。在地理學上,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我國傳統建筑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還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筑材料。同時,客家人在土樓中聚族而居所產生的宗族文化也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一座土樓就是一個小社會,共同生活在土樓里的各家各戶,均為同一姓氏,都是親房叔伯,他們互幫互助,生活融洽,可謂“一樓一世界,一戶一乾坤”。福建土樓是客家文化的綜合體現,客家人還創造出了“土樓節”這項傳統的文化活動,既展示了客家土樓風采,也體現了客家民俗風情。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世界民居瑰寶——福建土樓

圖文簡介

福建土樓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筑”,因其大多數為客家人所建,又稱“客家土樓”。2008年,由福建省永定、南靖、華安三縣的“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組成的“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