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青山、面朝江水,依勢而建的吊腳樓,有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保存著中國本土的傳統民族文化。
我國現今遺存的吊腳樓廣泛分布于湖南、貴州、廣西、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區,是當地苗族、土家族、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共有的傳統民居建筑形式。
?
?
土家族的吊腳樓選擇依山勢而建,大大避免了占用耕地,同時把底層架空,用木結構承重,不用一釘一鉚。吊腳樓通常都有精美的雕刻裝飾,能與自然景觀相互映襯。土家族吊腳樓既適應了武陵山區的地理環境和溫潤多雨的氣候,也充分拓展了建筑面積。
吊腳樓是土家族文化中富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符號,也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土家族人喜聚族而居,一姓為一寨,以姓氏為寨名或村名。在建筑形式上,以吊腳樓為主;在建筑材料上,以木材為主,木結構占多數,也有土木結構的。
土家族吊腳樓最大特點在于居住功能分層,注重房屋功能的多樣性,即緊緊抓住“住”、“勞”、“藏”三個基本環節進行總體合理安排,把貯糧、居住和牲畜飼養等生活必需空間融為一體。相比傳統的兩層吊腳樓,在不少地區還有三層結構的吊腳樓建筑。三層吊腳樓建造工藝更為復雜,功能更多,外觀更具觀賞性,在世上也比較罕見。平面布置以堂屋為中心,左右火塘灶廚,吊腳部分則按上、中、下三層劃分,上層為糧食貯藏層,設置谷倉,晾置作物,有的還專門在靠山一面放置蜂桶,用于提取蜂蜜; 中間為生活起居層,一般作為女兒的閨房或兒子兒媳的臥房; 下層為牲畜雜物層,設置豬圈、牛圈或放置加工工具和農具。上層儲糧,很好地解決潮熱氣候下房屋的隔濕和通風,又方便取用。中層住人,使人離地而居,免受潮氣和蟲蛇猛獸的襲擊。下層養畜,牲畜的飼養空間沒有遠離主人,方便了居住者的生產生活。
?
?
我國古代木構建筑大體分為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式三種形式。土家族的吊腳樓采用穿斗式構架,所謂穿斗式,又稱立貼式,是用柱、騎承檁直接負擔屋頂的重量,柱與騎之間用穿枋貫通連接,構成立貼,再用橫枋將幾排立貼連接,構成整座房屋的柱網構架。這種穿斗式構造方法在漢代就趨近成熟,具有省工省料、經濟適用、結構穩定、防震性好等特點,是我國南方民居最常見的形式。
當然,吊腳樓的形式并不單一,因為各幢吊腳樓的構架和內部空間都不一樣,即使是同一類型的吊腳樓,也是各有各的特點,它們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