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我是科學家”將舉辦第八期演講活動
“ 噓,真相原來是這樣! ”
本期演講嘉賓
鐘凱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最大的食品安全隱患,可能在你家里》
大便中產生臭味的吲哚,居然可以做茉莉香水或食品香料?鐵銹可以做食品色素?很多羊湯和防曬霜中的白色來自二氧化鈦?……
關于“食品安全”的科普,大概是“哦!原來是這樣”的盛產地之一。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喜歡自稱“ 科普段子手 ”, 和公眾或科普媒體打交道,是他主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其實公眾對于食品的很多的認識都是存在偏差的,有一些甚至是完全搞反了,所以其實每次講到這里,他們都會恍然大悟,或是突然發現‘自己原來一直以為的那些真相’都是假的,都是錯的,這樣的反饋比較多。”
公眾擔憂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有哪些方面?比如食品添加劑,比如重金屬,或其他來自食品本身的擔憂——
但在鐘凱看來,很多食品當中的風險被夸大了。他的答案是: 真正影響公眾健康的食品安全隱患,更多是在家里,或者說,廚房里 。
(最大的食品安全隱患,可能就在你的廚房里。圖片來源:Pixabay)
“通俗點說,就是食品的不衛生,比如受到了致病菌的感染,很多是因為‘生熟沒有分開’,沒有燒熟煮透,原材料沒有經過很好的處理。”
“生熟”問題,看似簡單,實則會讓很多人混淆。鐘凱舉了個簡單的例子:比如,黃瓜和醬牛肉,哪個算生的,哪個算熟的?
“實際上,這里面的生熟并不是指食材本身的生熟,而是你的吃法,如果你去直接入口的,我們把它理解為熟的,不直接入口,需要煎炒烹炸的,應該理解為生的——如果黃瓜是涼拌的,你可以把它理解為熟的,它就需要跟生的分開。”
(黃瓜和醬牛肉,哪個算生的,哪個算熟的?)
在我國,自制發酵食品也是造成食物中毒比較多的一個品類。但在鐘凱看來,“食用家庭自制的發酵食品”這類問題,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食品安全,還要考慮其他因素,比如,經濟因素,情感因素甚至宗教因素。另外,人是復雜的,人的行為是復雜的,如果這是動物營養研究,那太容易了,我會控制你吃的所有東西,我讓你什么時候吃,你就什么時候吃,但是畢竟我們是人,是形形色色的人,行為是復雜的,所以這個管理也是,不可能有一個非常完美的管理方式,沒有的。”
1月26日下午,歡迎來77劇場,聽鐘凱老師聊聊食品安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