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平原是我國典型的河流沖積形成的地貌,歷經黃河、海河、淮河、灤河四大水系所帶的大量泥沙沉積形成今天的規模,就其地貌成因和演化過程來看,地貌體系主要由沖洪積扇、沖積平原組成。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攜帶物質的水流在束縛陡變的山前地帶流出山口,失去河谷限制,河道陡然變寬變淺,搬運能力低下,水中攜帶物質沉積形成的一種平面上近似扇形的沉積地貌,也稱洪積扇。沖積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頂伸向谷口,立體上大致呈錐形,坡度由扇頂至扇緣逐漸減小,表面則被水流切割成放射狀溝網。沖積扇物質結構中的顆粒由扇頂至扇緣逐漸變細,可分為扇頂粗粒帶、中部過渡帶、邊緣細粒帶。

在沖積扇的物質結構中,一般頂部較粗,主要為沙、礫,隨著水流搬運能力向邊緣減弱,加上物質自身的重量作用,堆積的物質逐漸變細,邊緣一般多為沙、粉沙及亞粘土,分選性較好。所以沖積扇是較好的含水層,在它的邊緣常有泉水出露,可發展自流灌溉。如果山地河谷隨山地間歇抬升,還可以形成疊置沖積扇。

沖積扇由于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山區,在我國主要分布于西北內陸地區。由于西北地區大多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少,太陽輻射強烈,蒸發量大,導致當地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沖積扇也面臨著荒漠化的問題。

沖積平原是河流受地質構造、地形(從山地到低平谷地)和人為因素(筑堤、修水庫)等影響,水流流速減緩,河流的堆積物質則因堆積物的重量或體積大小,從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地帶,堆積物顆粒由粗變細。在此過程中,泥沙大量堆積,多個洪積扇或沖積扇連接,形成沖積平原。

沖積平原的形成條件主要有3個,上游的水流速度快,且含有大量泥沙,為沖積平原的形成提供物質條件和動力基礎;地勢平緩,有利于泥沙的沉積,這為沖積平原提供有利地理條件;然后下游河道變寬時,泥沙沒有了阻擋,在河水的力量下沖至下游沉積。大大小小的沖積扇在泥沙的不斷補充之下,就形成了成片的沖積平原。

同時,沖積平原地區一般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平坦的地勢,河流沖積帶來的泥沙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利于耕種。眾多河流從高處流經平原最終匯入大海,這意味著豐富的水資源和便利的水陸交通。

沖積平原由沖積扇發展而來,兩者都是大自然所創造形成的地形地貌。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沖積扇與沖積平原的成長史

圖文簡介

華北平原是我國典型的河流沖積形成的地貌,歷經黃河、海河、淮河、灤河四大水系所帶的大量泥沙沉積形成今天的規模,就其地貌成因和演化過程來看,地貌體系主要由沖洪積扇、沖積平原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