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我國重要的森林資源之一,從品種、數量、竹林面積和竹材產量都處在世界首位。大多數竹子是多年生一次開花的植物,這也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發現竹子開花現象的原因。除去少部分的竹子(比如花竹)是可以多次開花的,其他一次開花的竹子,在開完花后會迅速進入衰敗期,竹葉變為枯黃色,部分或全部脫落,竹稈褪色變黃,直至死亡。
竹子開花時的形態也有差別,有的是全體成片開花,這類竹種一旦開花則整片、整叢開花,不再正常發筍,新發枝及竹筍抽枝后也很快開花;有的是是零星開花,即該類竹種在一定面積范圍和時間內通常只有1到2叢或零星竹株、零星小片開花。相對而言,前者更為普遍。
對于竹子開花原因的研究由來已久,基本都以對開花歷史資料的分析、開花現象的觀察和開花竹林的調查為基礎,但科學界目前尚無完全確定的說法。但大致觀點主要有生長周期說、營養說、外因說、自由基理論、病理學說、個體變異和突變學說等。生長周期說認為,竹子開花具有一定的周期,而周期則決定于竹子的內部發育節律。
竹子的同步開花現象是該觀點最有力的證據;營養說則認為竹子開花后枯竭是因為營養耗盡的結果。因為竹子在開花的過程中,一方面,竹子的生長活動比較旺盛,代謝活動加強,在生殖生長期,竹葉的N、P、K等營養元素向生殖器官轉移,對營養元素的消耗量加大;另一方面,由于某種原因,竹子對營養元素的吸收能力相對降低,生長受到抑制,從而出現 “饑餓死亡”的現象;外因說則認為竹子開花現象主要是指氣候因素和土壤水份因素的變化導致的。例如氣候干燥的時候,竹子對水分和營養元素的吸收能力下降,這就導致竹子生理代謝失調,抑制了竹子的營養生長,促進了其向生殖生長的轉化,從而出現開花。這個說法可以印證部分地區發生旱災的次年,該地竹林成片開花現象。
因為竹子開花現象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科學家們也一直努力在尋求預防措施。比如在引種竹子時,除考慮竹種本身的優良特性和適宜的生態環境條件外,還應了解栽培歷史,特別是近一兩年竹子的生長情況。一般竹子在開花前幾年就有預兆,具體表現為生長減退、出筍量明顯下降、筍期提早;枝梢出現短小的變型葉片、葉色變黃、材質變脆等。此外,為了預防竹林中的竹株或竹叢同時開花,可以選擇起源不同,開花周期不同的母竹或竹苗,混合搭配,造成“混交”竹。
當竹林出現竹子開花現象時,也可以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降低損失。如零星開花的散生竹或混生竹,應及時砍除開花竹株,挖出老鞭等,采取培肥措施,抑制蔓延擴大;成片開花的散生竹則要及早伐除開花竹株,并采取保護和培育再生竹措施,促進開花竹林的復壯更新;叢生竹開花時,除及時伐除開花竹叢和加強撫育管理外,也可把未開花的新竹通過分株栽植或埋稈或埋節育苗造林。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