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俗稱雹子,是一種從強烈發展的積雨云中降落下來的冰塊或冰疙瘩,是一種固態降水物。冰雹直徑一般為5至50毫米,最大的可達100毫米以上;形狀也不規則,大多數呈橢球形或球形,但錐形、扁圓形的冰雹也都出現過。冰雹天氣一般出現在春夏交接和夏季,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冰雹的產生和強烈的上升氣流有關,而夏季往往容易出現強烈的對流活動。當對流云發展強盛時,云頂高度可以達到10000米以上的高空,那里的溫度在零下30-40℃,云中的上升氣流不斷將云下部增長的水滴送到云的中部,成為過冷水滴;云中的下沉氣流可將上部的冰晶、雪花帶到中部,過冷水滴和冰晶碰撞在一起形成了冰雹的核心。冰雹核在云中0℃層隨上升和下沉氣流不斷升降、運動和增大,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當上升氣流再也托不住不斷增大的冰雹時,便降落到地面形成我們看到的冰雹。

冰雹通常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它出現的范圍雖然較小,時間也比較短促,但來勢兇猛、強度大,并常常伴隨著狂風、強降水、急劇降溫等陣發性、災害性天氣過程,都給農業、建筑、通訊、電力、交通以及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

如果遭遇到惡劣的冰雹天氣,我們應該怎么應對呢?

首先,我們可以借助先進的天氣預警系統,預測冰雹天氣的發生。目前我國冰雹預報分為三個時段——短期預報、短時預報和臨近預報。短期預報中,主要利用動力、熱力、水汽條件進行判斷;短時預報和臨近預報則主要依靠中尺度數值模式和天氣雷達。我們便可以根據這些天氣預報的消息,提前做好防災減災的工作。

其次,要注意保護好自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冰雹天氣發生時,戶外行人應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暫避;驅趕家禽、牲畜進入有頂篷的場所,妥善保護易受冰雹襲擊的汽車等室外物品或者設備;同時要注意防范冰雹天氣帶來的雷電災害。對于農業而言,改變地表環境、增加森林覆蓋率是減少冰雹災害的有效途徑。除此之外,通過雜交等農業技術培育出抗冰雹打擊的農作物也是當下較為流行的減災方式之一。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夏天為什么會下冰雹?

圖文簡介

冰雹俗稱雹子,是一種從強烈發展的積雨云中降落下來的冰塊或冰疙瘩,是一種固態降水物。冰雹的產生和強烈的上升氣流有關,而夏季往往容易出現強烈的對流活動。冰雹通常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