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微重力科學與應用研究專業委員會等主辦,中國科學院微重力重點實驗室、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空間技術中心、中國科學院太空應用重點實驗室、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北京工業大學傳熱與能源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聯合承辦的第十二屆亞洲微重力會議在珠海落幕。會議同期開展了“空間科學”科普珠海行活動,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生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鄭慧瓊接受新華網采訪,解讀空間站工作開展的意義。
新華網:在太空中做植物研究有什么重要意義?
鄭慧瓊:在太空當中研究植物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出于我們探索生命本質的需要,其次也是我們人類發展的需要。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在地球重力的情況下進化而來的,所有生物的外形結構、代謝,甚至遺傳機制,都是跟我們地球的重力環境相適應的。我們利用太空的環境,便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地球上的生命活動,以及生命是怎么進化來的。
另外,植物在太空當中的生長也與人類的發展相關,因為植物為人類和地球上其他動物提供了大部分的食物,但是我們現在所有的生物學知識都是在地球環境下才成立的,如果我們的植物被種植到太空當中,由于太空的環境跟地球的環境有巨大的差異,重力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到新的知識、新的理論,來指導我們將來在太空當中進行糧食生產或者蔬菜的種植。
新華網:這些研究對空間站未來的工作開展,有什么樣重要的意義?
鄭慧瓊:通過研究植物學,我們可以向大眾科普地球生命在空間環境當中的生存狀態是怎樣的。
空間站要研究一些關鍵技術,未來建立地外基地,關鍵技術就可以在空間站上進行研究。在植物研究方面,我們一方面要研究一下哪些植物的品種更適合在太空中進行生長,通過怎樣的技術讓植物在空間能夠最大化地生產。同時,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也可以為地球上的農業生產進行指導。
新華網:您覺得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對青少年進行科普?
鄭慧瓊:向青少年科普首先要了解他們的需求,然后從他們能夠理解的角度來進行講解,青少年就容易受到啟發。
科普工作與學校的教學是有區別的,科普的目的就是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引發他們的好奇心,科普的目的就到了。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