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30日電(李浩) 近日,在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暨F2科學峰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周其林接受新華網采訪。本次活動邀請到80余位優秀科學家參加,分享前沿學術成果,探討學科交叉創新,推進科研成果產業應用。
面對剛剛獲得的未來科學大獎,周其林說,他不喜歡把得獎作為自己科研生涯中的重要標志,拿獎也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認為,許多科學家在各自的領域都做出了杰出的成績。“我們不能以拿獎來判斷他是否成功,是否有水平。拿獎,只是代表他在某一個點上,某一個時期有所成就。”但評獎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科學發展,號召更多人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宣傳和弘揚科學研究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一種重要形式,而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是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科學家要做,教師要做,媒體也要做。”周其林認為,我國很多人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不喜歡問“為什么”,也沒有意識到多問一個“為什么”就會避免很多錯誤。他舉例說,比如某種藥物,實驗發現其中包含有毒物質,不可以再使用了,但有一些人會堅持相信這個藥沒有問題,因為它已經被使用很多年了。“禁止相關藥物使用是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新的實驗研究發現了它存在的問題。然而,人們往往不去考慮這些,這便是科學素養不足、缺失的表現。”
在周其林看來,基礎研究是探索未知,是“從無到有”的研究,是創新的源頭,它與技術不同,技術是可以引進的。他表示,做基礎研究需要一個過程,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因此,他認為開展原創性的基礎研究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資源。
周其林認為,企業家以資助或者合作的方式參與基礎科研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加快基礎研究的速度。“越來越多的企業設立研究院,將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基礎研究成果迅速落地應用,也是對基礎研究的有力推動。”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