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他在祖國的南北輾轉。直到1973年,他來到祖國的西南重鎮成都。此后,這里就成為了他后半生的家。

林祥棣,生于1934年2月,江蘇南通人。1956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光學儀器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與林祥棣一同從長春來成都的老同事張禮堂記得,初到成都林祥棣被任命為科技負責人,也就是技術“扛把子”。當時,科技組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光電跟蹤測量技術,“火箭發射后,我們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測量手段,評估實際發射軌跡和理論軌跡的偏差大小,并不斷縮小差距。”科研人員必須經過大量試驗和摸索才能出成果,所以當時的一切幾乎是從零開始的。

那時,光電所還在距離成都市大邑縣22公里的一個山溝里。“整日見不到太陽”的潮濕,讓不少來自北方的研究員生了病。盡管條件艱苦,林祥棣常常和研究員們日夜奮戰,忙的時候連續通宵“開夜車”。張禮堂回憶說,有一次自己和林祥棣一起加班,看見林老的眼睛都睜不開了,手中的鉛筆還像公雞啄米一樣使勁在紙上寫著,但就是看不清寫的是什么。“那時候,每天能睡夠8小時簡直就是奢侈。”

在曾任中科院成都分院書記的劉建紀的印象中,林祥棣記憶力非常好,理解力非常強,不管是不是他擅長的領域,也不管多么復雜的事物或理論,他只要聽一遍別人的講述,就可以條理清晰地講給他人了。1999年,西南工學院要和綿陽經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學,希望他能推薦一位有威望有學識的人擔任剛成立的西南科技大學的校長,劉建紀當即推薦了林祥棣。

林祥棣欣然接受。2000年起的四年,他頻繁奔波在程度和綿陽兩地。用原西南科大校長肖正學的話來說,林祥棣是推動學校跨越發展的關鍵人物。為了找準學校定位,林校長自己做了一個PPT。他從高校排名、社會評價等方面出發,收集整理了全國高校數據,通過比較分析,明確了學校定位,以及未來學校應發力的重點。西南科技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張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到,“PPT有好幾十頁,數據、文字都是林校長親自整理完成,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這件事情,也給了學校老師很大的影響。“那是我們第一次對學校定位有了清晰的認識,并且開始思考如何推動學校未來發展、提升教學質量。”

林祥棣和劉建紀除了是多年共事的同事外,還是住在同一棟樓的鄰居。“平日在院子里看到老林,肯定就是兩件事跑不脫”,劉建紀說,要么是出門買零食,要么是去數碼城買電腦的配件硬件。林祥棣一生非常簡樸。在劉建紀的記憶中,林祥棣對生活沒什么高要求,只要不餓就行。“我都看見過幾次,他穿的衣服還是打折過的。”

2018年7月29日,林祥棣在成都逝世,享年84歲。而就在住院前,80多歲高齡的他還頻繁坐飛機往返于成都北京之間,放不下學術工作的重擔。月月飛、周周飛,是他多年的工作常態,因此他被同事們稱為“空中飛人”。林祥棣把畢生的心血奉獻給了黨的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為光電和科教戰線培養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空中飛人”林祥棣

圖文簡介

林祥棣,生于1934年2月,江蘇南通人。1956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光學儀器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