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可以看出陸地是人類首先適應的,繼而觀察、探測、研究和認識,并開發利用的第一個天然環境。兩千多年前,人類開始向她的第二天然環境——海洋進軍;上世紀初人類才進入第三天然環境———大氣層;到了上世紀50年代,人類才跨進她的第四個,也是最新的一個天然環境———外層空間。人類每進入一個新的環境,都是一件震驚全球的、非常大的歷史事件。每一次這種事件的發生,都代表人類的文化、科學和技術有一個臺階式的躍進,同時也說明人類的需求和他們所積累的知識也有一個跨越式的增長——王希季。

王希季,云南省人,1921年出生,衛星和衛星返回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研究院留學,獲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先后在大連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任副教授、教授。

王希季是我國早期從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組織者之一。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試驗火箭的技術負責人;提出了我國第一顆衛星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技術方案;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對中國航天,王希季功勛卓著。

一臺地球儀、一幅資源衛星地圖,王希季的辦公室里,除了和航天有關的資料用品,別的幾乎什么也沒有。《空間科學應用》《世界導彈大全》類的書籍碼滿一墻書柜;桌上幾摞《SPACE NEWS》等中外期刊堆得一尺高。

王希季說:人類之所以要到天上去,要進入空間,總的說來是為了達到三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觀測、探測、研究和了解認識空間,從而更深入地認識地球和人類自己,與此同時在空間尋找、發現新的資源,為開發利用空間資源做準備。第二個目的就是開發利用空間資源,造福人類。迄今發射到空間軌道上的4千多個航天器中,大多數是開發利用空間資源和與其有關的航天器。第三個目的是擴大人類的生存空間。

中國的航天要走符合自己國情的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跟著外國跑,要不圖虛名,實際得益。

在王希季44歲那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順利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上天。

54歲那年,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順利升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82歲那年,“神舟五號”載人航天器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飛船技術的國家。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功勛卓著的航天人——王希季

圖文簡介

王希季是我國早期從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組織者之一。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試驗火箭的技術負責人;提出了我國第一顆衛星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技術方案;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