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我是科學家”將舉辦第二期演講活動——向未知出發!

 

 本期演講嘉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卡林伽科普獎有“科普界諾貝爾獎”之稱。在該獎設立以來的60多年里,從沒有一位中國人獲此殊榮,直到2013年,一位滿頭銀發、精神矍鑠的老人走上了領獎臺,他便是原中國科技館原館長、中國自然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長李象益。

 

2013年11月24日,在第六屆世界科學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瑞娜·波柯娃為李象益教授頒發了世界科普界的最高獎項“卡林加科普獎”。

 

科普是干什么的,李象益認為,科普也是一門學問,有自己的方法論和規律。 科普不僅是普及知識,更要傳播科學的思想和方法。

 

李象益曾用30個美金在美國買了下面這么一個結構:

 

(李象益展示結構的使用方法。)

 

這個結構由美國航天飛機機械手的設計師霍普曼設計,最大的特點是不論在哪一個時刻,這個結構表面都在一個球體上。這個巧妙的設計不但傳播了機械傳動的知識,而且蘊含了科學的思想和科學的方法,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創新思維。

 

時代需要創新。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量子衛星,一件件科技進展不斷告訴我們: 思維不能只循著老舊的模式,沿著舊地圖,一定找不到新大陸,這個時代需要我們不斷突破,不斷探索未知。

 

那么,如何抵達未知疆域?如何創新,學了許多創新理論,就能做好創新嗎?怎樣才能把創新應用到實踐中?

 

8月12日的“我是科學家”演講活動中,李象益,這位原中國科技館館長、卡林加獎獲獎者,將帶領大家一起向創新思維出發,向未知出發。

 

   

 

2018.8.12 14:00-16:30

北京·77劇場(77文化創意產業園)

掃描下方二維碼立刻報名

報名成功者將在8月10日前收到短信通知

名額緊俏,請珍惜到場機會哦~

 

 

  

他是科普“諾獎”獲得者,他說:“科普絕不是簡單地傳播知識”

圖文簡介

向未知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