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常說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可是他做的都是不平凡的事。他一生獲得的榮譽無數,可他從不張揚。他,就是我國煉油工業科技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兩院院士侯祥麟。
一生與化工科技為伍的侯祥麟,最初對化學的興趣,來自于中學時一位化學老師的“跑題”,老師對學生們講到,原子核中蘊藏著極大的能量,倘若釋放出來會有極大威力。少年沖動的侯祥麟,聽了十分興奮,沒弄清楚這是物理學而非化學研究的他,就此迷上了化學,立志把研究化學作為自己終身的事業。1944年,侯祥麟遠渡重洋前往美國深造。1948年獲化學工程博士學位后,又在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燃料研究室做研究工作。1950年5月侯祥麟毅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科研工作條件,回到了祖國。先是在清華大學燃料研究室當研究員,搞人造石油。后又到大連工業化學研究所負責組織煉油科研工作。
經歷過20世紀60年代能源短缺時期的中國人都不會忘記這樣的一幕:走在街上,一輛輛無油可用的汽車頂著沉重的煤氣包,像負重的老牛一樣喘著粗氣……此刻的中國,正面臨著全國性“油荒”,急需維持國家運轉的“血液”。
大慶油田解決了原材料問題,但黑色的石油需要經過煉制工藝過程才能轉變成汽油,煤油和柴油。時任石油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石油工業部新型材料領導小組副組長的侯祥麟接下了為祖國研究“血液”的任務,他提出:盡快掌握關系到汽油、柴油、潤滑油生產的流化催化裂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以及有關的催化劑、添加劑等五個方面的煉油技術。 經過幾年的努力,五項煉油新技術分別研發成功,使我國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等四大類產品的自給率達到了100%。從此我國煉油工藝技術實現重大飛躍,也由此開創了獨立自主發展我國煉油技術的新局面。
1978年底,我國原油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但是國民經濟發展對石油的需求卻增長迅猛,產銷矛盾日益突出。此時已經是石油工業部副部長的侯祥麟根據自己多年的思索以及多名專家的調查研究,提出了“把大型的煉油廠和以石油為原料的化工廠實行統一指揮、統一銷售、統一外貿,同時加強原油深度加工”的理論。
縱然早就成為了科學界的泰斗人物,侯祥麟卻一直淡泊名利,出國時為了節省國家外匯從不讓租用專車。縱然取得的成績足以載入史冊,侯祥麟卻依舊保持著低調謙遜,他說:“我這個人是很平凡的,做的事情也是很平凡的,我一生沒有什么傳奇色彩,沒有什么突出的事跡。如果說有點成就,也是和同事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沒有什么可以驕傲的。”
2004年,當時已91歲高齡的侯祥麟,又親自掛帥“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并出色完成了任務。這樣一個有著高尚人格的科學家如何不讓我們感動?侯祥麟是不凡的,不僅因為他為國家作出的貢獻,更因為他身上閃耀著的大師精神。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