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都獻給了尚處草創階段的病理學:確立了嚴謹的尸體解剖制度,建成完備的病理學教研機構,對當時尚不清楚致病機理的肝硬化、鼻咽癌等病癥提出了準確的論斷……此外,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他就為我國各醫學院校和研究所,培養了數百名病理學人才。他就是中國病理學創始人之一,我國著名病理學家——梁伯強。
梁伯強,廣東梅縣人。1922年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隨后赴德國留學,1925年獲慕尼黑醫科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曾擔任同濟大學副教授,1932年在廣州任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教授和病理研究所所長。
“病理學為臨床醫學之基礎,欲求臨床醫學之進步,須先研究病理學。”在西醫看來,病理學是臨床醫學基礎中的基礎。作為我國病理學的開創者之一,梁伯強為此付出了無數艱辛。在工作上,梁伯強是投入而忘我的,他將吃飯、走路的時間,都用在工作計劃和科研構思上。為了建立病理學資料庫,在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任教期間,他每年都要完成150例的尸解和500多例的活體組織檢驗,最多時竟一天解剖17例之多。為此,他常常在白天實驗、講學,夜間便在實驗室里席地而睡。正是這樣兢兢業業的態度,使得梁伯強在病理學研究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指導助手,創立了從尸體中取出完整鼻咽的方法,探討鼻咽癌的組織學類型、生物學特征和組織發生學問題。在肝硬化和肝癌等方面,梁伯強也有所研究。他對腫瘤問題的認識也達到了一個高度,他認為除了注意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外,還要注意人體在抵抗腫瘤方面的內在因素。
在我國病理學研究的歷史上,梁伯強更為人稱道的是他曾多次舉辦“高級病理師資班”,培養了許多病理學人才。在教授學生時,他采用“1:2模式”教學(聽課1學時,實習2學時),讓學生在臨床實踐中學得知識。同時,梁伯強對學生要求很嚴格,時常督促學生復習課本知識,反對他們迷信文獻,要求學生要結合書本和標本得出結論。嚴師出高徒,也正是在這樣嚴謹認真的教學下,梁伯強才能培養出那么多優秀的人才。此外,梁伯強還留下了不少珍貴的學術遺產,由他創制的管理制度、尸解程序和記錄規范以及他編寫的《病理學實驗室手冊》、《病理組織學標本制作技術》等工具書至今仍在全國許多醫學院中廣泛沿用。
回顧梁伯強的一生,他治學嚴謹,學術造詣極深;他教書育人,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病理學人才。他是我國病理學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就像《德國醫師雜志》對他的評價,梁伯強真的是“非常出色的中國病理學家”。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